![](/nimages/c.gif) |
趵突泉为何能复涌?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6日12:07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images/c.gif) |
|
新华网济南9月6日电 新闻背景:趵突泉为何能复涌
黄晋鸿、周鸿雁
停喷了548天的济南趵突泉6日复涌,让济南市各部门与市民甚感欣慰。人与泉和谐发展的措施初步见到成效。
济南市号称“泉城”,老城区内有泉水200多处,著名的泉眼有72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色勾勒出北方城市少有的秀丽,孕育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一代又一代的诗词大家。
然而外界很难想象,享誉海内外的“泉城”竟然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水利部门监测显示,济南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度出现了人与泉争水的现象。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济南市市区的地下水位从1959年最高点海拔30.40米,下降到1990年历史上最低点海拔20.83米,大大低于泉水喷涌的临界水位。各处名泉由常年喷涌转为间歇喷水,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也自2002年3月起停止喷水。
泉水是济南市的灵魂。破坏了泉水,就等于割断了济南市2600余年的历史。济南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多次表示:绝不能让名泉毁在这一代人手里,这是执政为民的大事。1997年,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要求,恢复泉城特色被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济南市供水方式由地下水转向地面径流。自1999年起,济南市相继动工建设了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以上的鹊山、玉清湖水库,以及蓄水量6000万立方米的东湖供水工程等。城市供水中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比例由7比3变为3比7。在地表水源大量增加的基础上,今年8月以来济南市陆续关闭市区的400多眼水井,减少近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国内首次人工补源实验在市区南部的泉脉处悄然开始,首次实验就将800万立方米的清水回灌到地下。
2001年6月,全国第一个名泉保护地方性法规《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济南市的名泉保护从此有了法律保障。在城市建设方面,济南市坚持“和谐发展,人为泉让路”的原则。在制定南部山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时,开发项目被大幅度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对山区水源地的保护,实行生态环境建设“一票否决制”。同时,对泉域补给区的宜林荒山进行全面绿化,建成了泉水的“绿色调蓄水库”。
在政府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市民投入到爱泉护泉的行列中。“在马桶中放一块砖”“管好自家的水龙头”等市民自发组织的节水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水利部门测算,1981年至2002年,全市城市累计节水4.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81年的23.4%提高到2002年的81%。济南市节水综合指标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城市节水工作先进城市,2002年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来源:新华网) |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