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的《南方周末》以“东北重新出发”为题进行了整整八个版面的振兴东北战略特别报道。它的编者按指出,“我们并不担心老百姓的观念会成为改革的障碍,我们关注的是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如何融入到改革的大潮中去。毕竟,老百姓有生存动力,而官员和企业管理者观念转变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这一问,问的好!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场新的战役面前,刚刚经历了国企改革与脱困锤炼的工人们、随时随地面临着农副产品卖难的农民们,还能不放下“大钱挣不来,小钱不爱挣”的大架子吗?而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仅凭一腔热情,却无生存危机,能否真的投入全部精力可就难说了。他们的没有后顾之忧,最鲜明地体现在好多改革都为自己“牟利”上。比如车改,无论黑龙江省大庆市还是辽宁省盘锦市,都是“够级”的领导者有车又有交通费补贴,而普通公务员只能眼馋。再比如“带薪离岗”,吉林省榆树市和辽宁省朝阳市都用红头文件规定公务员可以离岗经商,同时保留工资待遇不变,并且三年之后还可以重新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说任何一项改革,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受到的阵痛都比上工人和农民的大。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理论应用到实践,振兴东北就是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等,就是为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言自明,事实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间接地又阻碍着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问题,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个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那么振兴东北无异于一只大雁被缀了一块大石头。因此我认为,振兴东北不能光唱经济“一台戏”,而是必须同时唱另外“三台戏”: 一是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和裁减冗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8月底召开的一次全省级大会上,吉林省一位领导用沃尔玛作实例,为各级干部上了生动一课:“今年1月到3月,沃尔玛在全国共接受各种政府机关的检查80次,而其中的48次都是在长春沃尔玛,几乎每个相关的政府机关都去了,企业哪有时间和财力来应付?”另据报道,吉林省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还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强行个体营运车辆的司乘人员必须购买一套由它指定的服装。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把不称职的人减掉,让称职的人上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二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辽宁省政协常委许锡武的观点一针见血:“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法治环境建设是‘两头热’、‘中间冷’。一方面是高层领导逢会必讲,一方面是基层企业、群众热切期盼,问题就是在中间层。‘中瘼阻’是东北法治环境建设的顽症,仅凭领导讲话,发红头文件,解决不了问题,非动‘大手术’不能根治。”当前,东北非常值得重新梳理一番的就是畸形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是不能给公检法招商引资任务,二是不能为了留住外商而让它们枉法办案。同时,从加强监督入手,让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效力。沈阳的“黑道霸主”刘涌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为死缓,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辽宁的人大代表们和新闻媒体怎么没拍案而起?可见,刘涌案改判既是对辽宁高院的拷问,又是对辽宁的人大代表的考验。 三是文化氛围也需要重新营造。由于东北人向来喜欢二人转,又由于东北出了个赵本山,所以在历史的车轮早已经行驶进了21世纪的时候,依旧可以随处可见东北人的夜郎自大。一个总拿“刘老根”自豪的人,能在其它方面不夜郎自大吗?因此,不要不着边际地乱捧二人转,尤其是不要让“黄”二人转蔓延、泛滥,而是让更多的高雅文艺百花齐放,才能既娱乐又陶冶了情操,最终为东北振兴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总之,振兴东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既需要城乡统筹、工农统筹、内外统筹,又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筹。而能否统筹好,关键就在中央的有力一“推”,即让它加大各方面的改革力度。 (作者 王海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