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已经使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关一个国家人力资本优势的根本提升,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兴衰成败。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在当前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但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结构仍与经济发展形势有相当的差距。一是我国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落后的教育水平使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还不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分配方式简单、单一,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分配中还不能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体现;四是所有制方面的“成分论”仍有市场,民营企业和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常常明里暗里受到歧视等。这一切,都使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财富的源泉受到阻塞。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在国家宏观管理环节优先制定人力资本的相关法律和政策,重视基础教育、强调专业培训、扶持智囊团体、鼓励人才流通,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储备、交流、合理使用等问题。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现有13亿人,如果基础教育发展不上去,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这么多人是一个很大的包袱;但如果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得好,就能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财富资源。 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首先,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力资源在现代组织中的职能和作用至关重要,许多组织的经营层把人力资源看作是“第一资源”,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增加人们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使具有各种技能的人员得到最恰当的使用。因此,它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和未来发展的大事。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科学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局面,努力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其次,制定和完善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法律上明确界定收入的合法与非法,完善获得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保护;考虑修改完善《证券法》、《土地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各要素市场管理等法律,细化有关法律规定,让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依法获得非劳动收入的途径和办法更加清晰、明确,使这些非劳动收入合法化、规范化。同时,修订并完善工资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考虑制定并颁布小时工资标准,以促进灵活就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健全最低工资的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规建设,杜绝克扣或故意拖欠职工工资现象。 第三,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深化分配方式改革,从根本上清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技术劳动的价值,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其中,我国私营企业主不仅是资本所有者,也是经营者和劳动者。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同样参与了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所从事的管理也是一种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只要这些劳动和非劳动收入合法,就都应得到保护。 第四,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制度;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逐步将职工的交通通讯等福利待遇和职务消费纳入工资,实行公开化、透明化;以岗位工资为基本工资制度,推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职工工资收入主要由其岗位和工作实绩来决定;经营者收入与企业员工工资分配相分离,实行其收入与责任、业绩和风险相挂钩的分配办法。 第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规则。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和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力度,创造平等、公平的市场参与环境,建立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加快建立和普及全国联网的个人金融信用卡账号,增加收入的透明度;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贫困阶层和农村贪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同时,防止收入两极分化,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致富。 挖掘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只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破阻碍创造社会财富的障碍,才能把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各种经济主体活跃起来,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让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喷涌而出,尽快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