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德和北京来的朋友在“长征”途中 |
英国青年在听老红军彭树全讲长征经历 |
李爱德途中留影 |
本报特派记者季颖 视点导读 7月21日上午9时,四川西昌马道镇。与9个月来的每一天一样,35岁的英国人李爱德背起那个重达25公斤的黑色背包,开始上路。“每天开始走路的第一个小时是最痛苦的,后来就好了。”李爱德挥挥手,和朋友们道别。 从2002年10月16日离开江西于都,到今年7月17日抵达西昌,整整9个月的时间里,李爱德和刚刚离开四川去北京治病的另一位英国青年马普安已徒步4125公里。他们走的正是69年前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李爱德的终点是陕北吴起镇。那时候,他将成为继红军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之后,第二位徒步走完长征路的外国人。 记者在西昌追上了李爱德的脚步,并与他同行数日,听他讲述这一路的艰辛。 突发奇想 老外开始“新长征” 李爱德和马普安重走长征路的念头缘于一段偶然的经历。 2000年5月,当时分别在北京2008奥运组委会做顾问和《北京青年报》做英文编辑的李爱德和马普安,结伴到贵州省黎平县旅游时,偶然发现自己正行进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线路上。 “那时我正在读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西行漫记》),马普安也在读关于毛泽东的书,我们都对中国工农红军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和敬佩。也就在这时候,我们有了重走长征路、寻访红军足迹的想法。”李爱德说。 “2001年夏天,我找到马普安:‘嘿,伙计,我们决定吧,走还是不走。’马普安说,‘OK。’于是,我们辞去工作,着手准备。我们搜集了很多资料和地图,看了许多关于长征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一直被我随身珍藏,因为当年红星闪耀的地方,就是我的方向。” 苦中作乐 难忘小镇过圣诞 重走长征路的艰辛,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 李爱德也不愿多说,但记者还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这一路的风霜——身高1.9米的他,因为9个月不间断地背负沉重的行囊翻山越岭,腰杆已经有些直不起来了。和他同行的马普安就是因为一路上实在太劳累,导致肠胃发炎,不得不回京治疗,估计要休息一个月。 “最艰苦的一段是在贵州西南布依族地区。当时天气极为炎热,荒无人烟的山里又缺水缺粮,我们几乎‘弹尽粮绝’、困死山中。后来找到当地山民的村寨,靠几个读过书的孩子做翻译,才找到吃的和出去的路。这一段路,红军走了10天,我们用了7天。”说到这里,李爱德颇有些得意。 “去年的圣诞节让我终身难忘。那一天,我们离最近的县城还有40多公里,按平常的速度肯定赶不到,只能在野外帐篷里过圣诞夜了。当地老乡知道了我们的情况,马上派了一个向导,带我们抄近路,只走了30公里。傍晚6时,我们赶到了建和县城,这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那个圣诞夜,我们坐在旅店的火塘边,打开北京朋友刚刚寄到的大邮包,里面好吃的、祝福卡片一大堆,真开心……” 英伦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 李爱德在英国曼彻斯特长大,父亲去世后,母亲搬到牛津独居。他哥哥一家则住在法国。 说起家人,李爱德的话语多了起来。“妈妈一开始不支持我走长征路,担心得睡不着觉。我就给她买了很多关于长征的书和中国地图给她,还经常打电话告诉她我到哪里了,她就在地图上找到,画上圈圈。现在她快成‘中国通’了。哥哥刚生了个儿子,我这个叔叔还没见过面呢。前两天哥哥生日,我用卫星电话打过去祝贺,他大吃一惊,高兴得不得了。” 中国古语有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原来,西方人也不例外。 在英国“足球之都”曼彻斯特生活了这么多年,李爱德自然是个“铁杆球迷”。“我从小是曼彻斯特城队的球迷,就是中国球员孙继海效力的那支球队。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一到有城镇的地方,我就到处找电视机看足球转播。有时候星期六正好在乡间野外过宿,没有球赛看,很痛苦。”虽然记者是曼城队“死敌”曼彻斯特联队的球迷,但因为许久无人与其谈论足球,李爱德老早忘了自己的“立场”。 认识中国 淳朴西部在发展 “在我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有国外的朋友或者媒体记者问我,中国的西部是不是依然贫穷落后。我告诉他们,中国的西部虽然比较贫穷,但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这里的经济正在发展。” “在我们9个月的旅途中,没有一次遭遇到不良人员的威胁。有些老百姓和饭店老板,听说我们重走长征路,马上给我们好吃好住,还不肯收钱。结果,我们只好学习红军,把钱压在饭碗下或者床头,然后悄悄溜走。” “中国西部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起来,西部还差很远,但要知道,当年红军走过的穷山恶水和不毛之地,如今建设出不少热闹、繁荣的城镇。重走长征路,让我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积累资料 全球范围搞巡展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爱德告诉记者,他已经积累了几百卷照片和许多文字、图像资料,准备走完长征路后在世界范围内搞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伟大的长征和伟大的中国。 记者与他相约,4个月后在陕北挺进吴起镇途中会合,一起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段征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