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打出一片新天地:巴黎城北华人批发市场见闻
2002年6月24日18:19 中国新闻网
|
从巴黎北环城路奥伯尔维利埃门(PORTE D’AUBERVILLIER)出去,开车再行不到5分钟,便来到这座大都市的城北仓储区,维克多·雨果大道作为主干道位置当中。在其周围,华人的面孔明显增多,华人经营的门面鳞次栉比;招牌上却看不到一个汉字,就是“大发”、“小芳”一类的店名也是汉语拼音,“进出口”、“批发”等法文字样随处可见。“一个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商群体已经这里形成”,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蒋景深先生介绍说。
而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年的时间。
这里的华商与巴黎城区内三区华商相同点大致有二:大家都是浙江人;大家都在犹太人的“地盘”里获得发展空间。大家也有不同的地方:三区华人街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相对漫长过程,而奥伯尔维利埃仓储区内华商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只用了几年;三区华商靠的是皮件、服装、餐饮几大看家本领闯天下,而后者除了上述几大“杀手锏”外,经营面宽了许多。“这里的华商绝大多数是温州人,他们到此设点是近两年的事,但发展速度快,目前已有125家进出口贸易批发公司在这里落户,并于一年前成立了自己的商会”,蒋先生说。
该会常务副会长夏尚忠先生1990年代初期就来到这里,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他介绍说,这一带曾经是工厂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夷为平地。1950年代,这里成为仓储区,从非洲来的犹太人来此是在十年以后。“当时地皮非常便宜,恨不得几毛钱一平方米”。这里也就成了向巴黎市区提供吃穿用的基地,犹太人的事业发展起来,客源不断,买房治家安顿下来。
“我是一只脚踩在温州,另一只脚踩在欧洲”,夏先生说十年前选择这块地方,也是看好了其“房租低”、“交通方便”、“邻近航空港”、“进出口商集中”等有利因素。他目前专营眼镜批发,向法国及周边国家的批发商或眼镜连锁店提供货源。如今,125家批发公司经营着从服装到鞋帽,从皮包到香水,还有门类齐全的日用百货品应有尽有,他们信奉着“薄利多销、重利也重意”的经营原则,各自的事业如“芝麻开花”,每年创造着可观的营业额,活跃了市场,“在欧洲的批发商中开始有影响”,他们纷纷前来订购所需商品。
受访的华人进出口商会成员都表示,希望更多的华商到奥伯尔维利埃批发市场落户,“现在的铺面经营权行情已经看涨,但还不晚,这里的空间较为广阔”。他们还希望,大家能有序地进入市场,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停止华商内部的压价竞争;而避免这种现象的有效办法,是使各自经营的产品多样化,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市场调研,做到有的放矢。
(原载于法国《欧洲时报》作者:肖飞)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