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贺岁舞台:宣传炒作淡化 平静中的文化盛宴
| |
| |
2002年12月24日11:20 新华网
| |
|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马扬)2002年12月31日的夜晚将会是令人激动和疯狂的。那一晚,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将与北京交响乐团联袂在人民大会堂奉献两场音乐会;一台汇集相声界顶尖高手的《迎新传统相声精品晚会》将在中央民族文化宫上演;中国内地投资制作的2002年唯一一部贺岁片《我的美丽乡愁》在全国各大影院放映;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的围炉跨年个人音乐会也在首都体育场开幕。
国内、国外、内地、港台的经典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和各类晚会蜂涌而至,虽然没有了昔日狂轰滥炸的宣传,但端出的却是一桌桌精美文化大餐,中国的贺岁舞台在平静中显得异彩纷呈。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贺岁市场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当‘新年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全国各地之后,‘贺岁’也成为一块诱人的蛋糕,吸引了各类艺术的目光。”从1997年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和电视剧《家和万事兴》开始,内地贺岁影视已走过6个年头。期间很多影视公司看中了其制作周期短、播映时间固定、资金回收快的优势,一到岁末就争相上马。
作为中国内地名至实归的贺岁王,冯小刚连续几年成功地占据了中国的贺岁片市场。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大腕》,冯氏贺岁片以其荒诞、游戏、搞笑但不庸俗的电影语言,紧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有观众认为:冯氏贺岁片几分钟一个包袱,按市场规律操作,其水平至今无人匹敌。对此,著名电影品论家、《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王人殷说:“中国目前多数导演还不适合拍贺岁片。一方面缺少这方面的好剧本,另一方面拍喜剧也比较难,作为贺岁片,目前从剧作到制作上还没有多少电影人能把握。”
事实上,虽然大量电影人近年来不断进军贺岁市场,但因其商业诉求过于急切,使得多数贺岁作品显得盲目而粗糙,一些创作者甚至将贺岁片当成了应景小品,聘明星匆忙上马,牵强的情节使人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冯小刚今年的沉寂使一批香港导演将目光瞄准了内地。除了早已与冯小刚共争天下的著名导演王家卫今年将再次出手外,曾以电影《野兽刑警》而声名远扬的香港导演陈嘉上,也将于春节前后携两地合拍古装片《老鼠爱上猫》进军内地,而号称香港“票房金牌”的导演杜琪峰也将以一部《百年好合》首次叫板内地贺岁市场。有明星名导加盟的贺岁作品受到了更多关注。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上映首日票房轻松突破千万,尽管非议不断,但已有人断言,这部“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关注”的国产大片将斩获贺岁片市场大半天下。
相对于电影,贺岁剧始终保持着慢火温热的状态。今年的贺岁剧依然是煎炒烹炸五花八门,仅不完全统计就有8部之多。既有由李丁、葛存壮等老艺术家加盟的《皆大欢喜》,也有青年演员徐铮参演的《八仙贺岁之素女的故事》,宋丹丹和著名香港演员曾志伟也将再次合作《欢喜冤家》。
相对于其它贺岁艺术形式,贺岁剧固定时间、固定剧集、耗时较长的劣势,成为其走进百姓生活的巨大障碍。20年前开创中国小剧场话剧先河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以重排的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于12月31日拉开今年自己的贺岁帷幕。执导该剧的林兆华说:“20年来,小剧场话剧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固定受众群体。我们有信心在上演的当天赢得满堂彩。”近年来,中国内地贺岁演出市场逐渐形成,一份北京街头的随机调查表显示,今年末,将有三成以上消费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文艺活动。随着观众欣赏品位的成熟和文化市场的日趋丰富,演出市场“年味”将日趋淡化,个性则愈发突出。
王人殷说:“所有的观众都是分层次的。当艺术形式丰富时,观众选择的可能性就多。虽然如此,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需求依然会保持下去。年终岁尾,更多的人仍需要在祥和的文化氛围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此背景下,以奉献快乐为主题的贺岁舞台剧或晚会仍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如此,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迎新的消费形式。尽管同样热爱京剧或其它音乐剧,但真正选择走进剧院或影院迎新的绝大多数还是中轻年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教授认为,这些人消费观念时尚,经济状况良好,有个性,是随着中国年夜演出市场一同成长起来的新型消费群体。
更有一些人认为,随着百姓日常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将逐渐实现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文化消费选择、天天能享受艺术“美食”的局面,国内的贺岁市场必将逐渐淡化。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只会更好地促进贺岁市场走向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赶“年集”,热衷于新年文化消费。邴正说:“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将直接带来消费的多元化。贺岁文化产品丰富带来的将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们更多的消费需求。”(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