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调”决策的幕后新闻
| |
| |
2003年1月11日13:23 扬子晚报
| |
|
2003年01月11日
南水北调工程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你知道吗,在这项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实施之前,由河海大学牵头的35位专家、100多位调研人员已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湖北、河南等数省之间奔波数载,为南水北调工程及时开工提供了最直接、最翔实的一手资料。这群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就是以博士生导师施国庆教授为首的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的专家们。
我国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华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此,国家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然而,作为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实施必然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长远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决策时慎之又慎。为给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供第一手的决策依据,2000年初,国家水利部专门立项,拨出数十万元,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此举也开创了我国重大工程决策前进行社会评价的先河。
受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的委托,河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承担了这一任务。在该所所长施国庆教授的领衔下,2000年4月“南水北调工程经济社会问题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在这一总课题下,又分为“南水北调工程与社会发展关系”、“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评价”、“南水北调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社会心理调查”、“江水北调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启示”等六个子课题。(新华日报)
据研究所的陈阿江博士介绍,这个课题研究历时两年。2000年初,各子课题开始进行资料准备,并制定详细研究计划,然后进行试调查;7、8月,进行了初步调查,社会心理子课题组进行实地问卷调查;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进行模型研究、数据分析处理;4月至7月,撰写初步报告;7月至11月,各子课题分别提交报告初稿;2001年12月,长达50万字调研报告终于出笼。
在这些子课题中,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心理调查尤其令人关注,因为这是我国针对大型工程首次进行的公众社会心理调查。2000年7、8月间,研究小组组织多位调查员,以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在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江苏等地共发放问卷1722份。从最终收回的1341份有效问卷分析来看,城镇居民问卷回答对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表示支持的达84.2%,企事业单位和农户支持率也分别达到了80.2%和79.2%。
2002年11月,国家水利部在对该项目进行评审验收时,权威专家对此亮出了高分:“课题组进行的公众意愿问卷调查,设计严密,成果已为有关部门采用,为工程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首次就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影响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包括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安全、社会适应性、社会风险、公众参与、组织机构建设等,成果可供国家有关部门在进行工程建设与管理决策时参考”;“该项工作在南水北调工程研究过程中尚属首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份研究成果为党中央、国务院最终决策南水北调工程,并于2002年底正式开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