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察:台当局为何迟迟不愿开放“三通”?
2002年7月12日02:08 人民网
|
人民网7月12日讯 近日,台湾多个“三通”经贸访问团的大陆之行,使两岸“三通”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三通”在台湾却是“民间急,官方不急”,“民间热,官方冷”,“在野者积极,当政者消极”;在两岸则是,“大陆积极,台湾消极”,“大陆鼓励,台湾限制”。在这种背景下,“三通”成为台湾当局对抗大陆的政治筹码,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民众成为台湾当局推动分裂路线的牺牲品。
“三通”成为主流民意
什么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很难一概而论,在不同议题上则有不同的主流民意。在“三通”问题上,虽有争论,但反对者已成极少数,赞成与支持者则成为主流民意 ,而且持续升温。最近,岛内多项民意调查显示,赞成直接“三通”的民众屡创新高。国民党于5月13日公布的民调显示,60%以上的民众支持立即全面开放“三通”;TVBS于5月20日进行的调查则有70%的民众同意尽快开放两岸直航;“中华文化协会”于5月26日对大学生的调查,则有76%的人认为两岸需要或非常需要进行“三通”;5月初一份针对公司企业的调查更有83%的受访者赞成尽快开放“三通”。
在这主流民意冲击下,不仅在野的国民党与亲民党积极推动修法,“立法院”朝野“立委”于6月3日达成“三通条款”共识,即要求行政部门在“立法院”下个会期前将“两岸关系条例修正草案”(主要针对“三通”)送请“立法院”审议,且列为会期最优先法案,并于11月底前完成三读修法程序;届时如未能完成修法程序,则以表决方式处理。在主流民意下,一直反对取消“戒急用忍”政策、反对开放8英寸芯片到大陆投资及反对“三通”的台独与保守势力,最近也不再极力公开反对“三通”。台湾当局的策略也有所调整与变化。
一笔庞大的经济账
目前两岸直接“三通”尚未实现,仍只能是间接的通商、通邮与通航,给两岸民众往来造成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民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由于不能直接“三通”,两岸一年300多亿美元的贸易货物不能直接运输,而必须绕道第三地才能实现,这就增加了企业的巨额运输成本。一年仅耗油一项就多支出几千万美元。日本的石垣岛仅靠收取两岸货船的停靠费一年就赚进近亿美元。由于不能空中直航,两岸民众往来极不方便,而且多花数倍的时间与金钱,如福建与台湾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直航1个多小时的飞行,因中转需耗时约10个小时,费用更是多出3、4倍。直航后,仅台湾同胞每年300多万人次的大陆旅行,一年就可省下500多亿元新台币。
据台湾“经建会”对直接“三通”经济效益评估,按目前的货运量、通信量与台赴大陆人数等计算,直接“三通”则每年可节省7亿美元,其中贷物与空运省6.9亿美元,电信直通节省2400万美元,台商在台押汇可创造2200万美元,间接经济效益则更大。直接“三通”在短期内不仅会刺激房地产与股市的繁荣(统一集团高清愿就表示,直接“三通”,股市会冲上7000点),而且长期讲会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就是台湾官方也不得不承认。“陆委会”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直接“三通”有利改善两岸经济环境,提升台湾投资意愿,吸引外商赴台投资,有利台湾经济的发展。
延缓“三通”是台当局分裂战略下的棋局
由此观察,“三通”是岛内主流民意,对台湾经济与人民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更是台湾民众与工商界的期盼,可为何称自己代表2300万台湾人民利益的最高当局却不愿为民众着想,迟迟不愿开放两岸之间的直接“三通”?显然,台湾当局对“三通”有着更重要的战略考虑。
直接“三通”尽管会方便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会吸引外商在台投资及将台湾作为进军大陆的中转站,会节约台湾企业的巨额营运成本,提高台湾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台湾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直接“三通”也意味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更加密切,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的增强,两岸经济的加速融合,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感,这显然不符合台湾当局的分裂路线与实现台湾独立的梦想。因此,台湾当局一直将“三通”视为影响台湾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即常讲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具体地说是攸关台湾未来能否实现独立的战略问题,这才是台湾当局迟迟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的本质所在。同时,台当局也担心开放直接“三通”后,担心所谓的大陆“磁吸效应”,即担心台湾资金、企业与人才流到大陆,大陆产品进口对台湾产业产生冲击,从而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与边缘化。
这种政策思维与战略选择不仅延缓了直接“三通”进程,而且造成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的处处被动、台湾经济利益的损失与经济边缘化危机,也让外商纷纷离去,这又是台湾当局所不愿看到的。
陈水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由此可见,直接“三通”对台湾当局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两难问题。经济上需要直接“三通”,政治上则拒绝“三通”。 5月上旬以来,陈水扁连续发表谈话,声称“两岸三通是必走之路”,要授权民间商谈“三通”事宜,在岛内引起重大反响。这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三通”政策的重要调整?陈水扁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显然,台湾当局是一百个不愿意调整与开放两岸“三通”的,依旧担心直接“三通”会造成台湾经济的“中国化”,担心有碍于其分裂路线与独立战略。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工商界的强大压力与民众的强烈要求下,特别是为了能继续获得执政权或者说实现陈水扁的连任,不得不对“三通”进行某种策略性调整,以化被动为主动。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僵局始终无法突破,两岸“三通”没有实质性进展,引起民众特别是工商界的强烈不满,已成为陈水扁连任之路的重要障碍。在具有象征意义的陈水扁三次“5·20”就职日,台湾股市均出现超过100点大跌,足以表明民众及投资人对陈水扁政权的不信任。开放“三通”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对陈水扁连任也造成极大压力。“三通”甚至可能成为陈水扁连任的关键因素,外界对此有高度共识。王永庆就公开表示,若陈水扁在未来两年内进行“三通”,连任应没有太大的问题。其更深涵义在于,若不能实现“三通”,连任就有问题。
由国民党与亲民党组成的泛蓝军则抓住民进党在一个中国与“三通”问题上的弱点,不仅要求当局承认“92共识”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且积极主张与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主导推动修改两岸关系条例,赢得了广大民众尤其是工商界的支持,民进党与陈水扁已感受到更大的压力。特别是目前国亲两党展开战略性合作,目标锁定年底北高两市选举与2004年大选,又对陈水扁连任构成新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陈水扁主动出击,提出“三通是必走之路”,授权民间商谈“三通”事宜,以便从泛蓝军手中夺回两岸关系与“三通”问题的主导权,希望在未来选举中战胜对手。因此台湾媒体称“三通”是陈水扁连任的踏脚石,也是力克在野党结盟挑战的有力武器。
全面直接“三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是玩真的还是玩假的?是策略性调整还是战略性开放?是空喜一场还是有重大突破?
依笔者观察,这次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仍是策略性调整,不是战略性调整,其原则立场并没有改变或让步,既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92共识”,也不承认两岸航线为“特殊管理的国内航线”,仍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路线。但在策略上更加灵活,继陈水扁提出台湾在“不能被矮化、地方化和边缘化”的原则下进行民间商谈“三通”事宜后,台湾“陆委会”又提出在“强化统合机制,在既有协商经验的基础上,弹性动用民间协助和立法监督”的四个前提下,考虑委托民间参与协商。台当局企图在政治立场不变与回避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在“三通”问题上获得某些实质性的进展或突破,以便获得更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但这次台湾当局也不完全是玩假的,在策略性调整中可能会有一定突破。为了与泛蓝军争夺在两岸关系与“三通”问题上的主导权,为明年“总统”选举创造有利条件,台当局一定会在“三通”问题上采取一些突破性的开放措施。但开放程度与时机仍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而且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建民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