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我省首家自己开展接受遗体捐献的安徽医科大学了解到,从1998年底正式开展到目前3年多时间,仅有40多例病人提出捐献申请或者办理捐献手续,而正式完成捐献程序的仅3例。而该校教学需求却达到几百例,遗体捐献“屏障”难除。 该校负责接受遗体捐献的解剖学教研组的老师介绍,遗体捐献的主要用途是学生教学,而目前的缺口太大。不仅如此,遗体捐献者几乎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者的行列中缺少了年轻人的身影,提出申请的青年志愿者仅有一两个人。 据有关老师介绍,遗体捐献遭受冷遇主要是观念问题。但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类似遗体捐献中心这样的组织,无法对志愿者进行帮助和关心,也无法进行名正言顺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其次是目前遗体捐献的程序还相当复杂,志愿者从提出申请到正式受理,需要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这些都成为遗体捐献的“门槛”。 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韩卉告诉记者,她从1998年开始曾连续三年提出提案,呼吁成立接受遗体捐献的组织。目前很多城市都成立了遗体捐献中心,对遗体捐献进行规范管理。这对志愿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接受遗体捐献的正规渠道,一些城市的遗体捐献中心还为已完成遗体捐献的捐献者建立了可以纪念他们的公共墓地。遗体捐献中心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遗体捐献的宣传,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突破遗体捐献的“门槛”。 ·本报记者 汪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