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1087处文物保护项目正进行抢救性发掘 |
|
|
| NEWS.SOHU.COM 2002年09月10日20:54 中国新闻网 |
|
|
中新网北京9月10日消息: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下,目前三峡工程淹没区和迁建区1087处文物保护项目正进行抢救性发掘,2003年蓄水前文物保护项目可以完成。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今天在此间说,为确保2003年蓄水前的文物保护项目的完成,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重庆市动员了全国70多个有资质的队伍进驻库区,开展文物保护的抢救性发掘。目前地下文物已完成考古发掘任务69万平方米,出土珍贵文物6千余件,一般文物5万余件。在地面文物方面,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33项,原地保护41项,实施搬迁保护4项,实施建筑拆解27项。另外有96项搬迁保护项目落实了搬迁选址并完成规划,新址征地及基础工程正陆续开展,部分古建筑正进行复建。许多地方还进一步优化地面文物保护方案,如忠县已确定将丁房阙、无名阙、老官庙、太保祠、巴王庙五处地面文物集中至白公祠一处,依托白公祠建四贤阁、诗碑林以形成诗文化区、阙文化区、巴文化区、盐文化区和佛教文化区。
在重大项目保护方面,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保护已完成题刻翻模拓片、摄影录像、精密测绘,并建立题刻区数据模型,实施了题刻表面加固及岩体加固工程。对原址保护水下博物馆的设想已组织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张桓侯府搬迁保护规划方案》已获国家批准,目前已完成新址土地征用、供水、供电、道路等工程。忠县石宝寨也已完成原地保护方案。
据介绍,经过全国文物专家共同努力,确定三峡工程淹没区和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1087处,其中地面364处,地下723处。张柏说,在三峡地区文物保护抢救发掘中,整个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编年逐步廓清,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考古空白得到填补,如发现了距今7500年至4000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获取了一批关于古代巴文化及其与蜀、楚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对汉唐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了新的认识。巫山县204万年前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及“巫山人”的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