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大综合”8日上午揭开面纱
2002年7月8日13:27 扬子晚报
|
本报讯 今年在江苏首试、引起各方关注的高考“大综合”科目,今天上午终于揭开面纱。据反映,大综合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融合”。现场有老师认为,考生们很可能会在“大综合”上拉开成绩差距。
10:50起,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他们说大综合实际上并没有想像中的大融合,而是更像拼盘,物理、化学的量比较多一些。文科类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得比较好,理科类物理、化学、生物则融合得较多,但文理之间分得还是比较清的。大综合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三种题型,各占三分之一。题目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说:从地图上看中国铜矿的分布,试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解释为什么把铜作为制造货币的材料比较合适?在鸦片战争前后为什么会出现一两银子可以交换1千两铜的现象,试从历史学角度来分析根本原因及社会影响等题目。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在考前的三次模拟考试以及做的镇江、苏州等地的卷子都没有模拟到。虽然大部分题目书上都有,但比较活,比如说:通过看图表说明中国核试验的特点,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通过我国对待核试验的态度来看我国的外交政策;如何辩证地看人类核资源的发展。题目中就涉及了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容。总的说来比较有难度,尤其是选择题,一位考生说仅30道选择题就花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场的大综合老师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认为大综合可能会成为今年高考考生拉开成绩差距的一门。
在昨天下午的数学考试中,一些考生认为总体并不太难,只是最后两道大题稍有点“弯弯绕”,题目蛮新的,如果准备充分,还是能够应付的。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现场分析说,今年高考数学6个大题中前4题都是基本题型,而且都是各个学校反复练习过的,考生不会觉得陌生,而且难度也不是太大。惟有应用题是考前想不到的,两个全等的正三角形,把它分别设计成为一个正三棱锥和正三棱柱,并比较它们的体积。题目出得比较“活”,挺有“嚼头”,需要考生用发散思维联系实际解答,很多同学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致使他们望“题”兴叹。最后一道代数论证题设计得也稍有一些难度,要先画图,列出不等式,再进行代数论证。计算量会很大,代数式也会很烦,但是由于是按步得分,所以即使没做出最后的结果,只要过程基本上写出来,也还是能够得到相应分数的。(张琳 小芳 刘芳 建阳 陈申)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