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辽宁海城市正进行一场千方百计要弄清真相和尽力隐瞒真相的“战斗”。在豆奶中毒事件中,人们听到了媒体所表达出的两种不同的声音:
转自搜狐
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和《京华时报》等为代表的北京媒体,在肯定当地政府在卫生部的医疗专家组到来之后“终于有所动作”的同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学生和家长的立场上,以维护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为己任,深入采访,认真报道,细致入微到每个学生和家长敢不敢说话的小问题上。虽然报道的只是一个豆奶事件,但是每天都有新的内容,消息、通讯和评论等报道形式多样而深入。(编者注:搜狐网在国内商业网站中,率先推出大型专题:海城,到底在遮盖什么?)
转自搜狐
与之相对,辽宁当地的众多媒体涉及豆奶中毒事件的报道,不但少得可怜,而且内容和形式也很枯燥、单调,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个声音:省、鞍山市领导陆续到医院看望受治学生;鞍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召开专题办公会;海城市建立了事件“包保责任制”,近千名机关干部已经深入到学生家长中走访慰问并征询意见,帮助受治学生搞好医疗衔接。除了这种零星的“说明会”似的消息之外,我至今没看到什么深入报道,更没有见到一篇评论。
转自搜狐
一起学生饮用豆奶中毒的事件,本可以在当地圆满地得到解决,却被一捂再捂,终于弄得沸沸扬扬。处在不同地区的媒体依旧是两种姿态,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掩耳盗铃”和“装聋作哑”两个成语来。
转自搜狐
豆奶事件考验下的公共管理危机,首先是公众知情权是否得到尊重,其次是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和勇于承担责任。面对众多记者的追问,官员们一躲再躲,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极大漠视。而对重大的事故隐瞒不报,除了表明某些人“政绩观”的畸形外,早已经别无新意。据《法制日报》报道,直到4月8日,卫生部才从媒体上获悉这一消息,通过电话向当地卫生部门了解情况,责令查明事故原因并且派出专家。至此,中毒事件已经过了20天。
转自搜狐
一起殃及3000余人的豆奶中毒事件,发生在一个县级市,而该市的电视台在事发第二天即称“学生一个都不少地上学去了”(《法制日报》4月14日)。除此之外,辽宁省内的媒体对此事也未做过多关注,4000多万辽宁人,最终从北京的媒体上得知“家里”出了这么一件大事。对这个关系百姓利益的大事,当地媒体为什么视而不见?对新闻报道进行改革,把镜头和版面还给百姓,是多么不容易!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