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距世界一流大学 104岁的北大还要走多远(图)
2002年4月24日12:59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张严平)
再有9天,北京大学就满104岁了。
这个岁数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的眼里真的很青春。前几天,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来北大访问时说,再过不久,他们将要迎来剑桥大学800岁的生日。许智宏无法想象800岁的北大会是什么样子,他现在想得最多的是117岁左右的北大,这足以让他兴奋。
前不久,在有14所中日高校校长参加的东京首届中日大学校长会议上,许智宏第一次向世界袒露了他和他的前任蕴于心中的目标 “ 在2015年前后,将北大建设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有无数的人叫好、激动;但怀疑、担忧的亦大有人在。今年年初,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他人著作一事被媒体披露后,让许多人在心里把北大与“世界一流”之间拉出了更远的距离。
104岁的北大距世界一流大学,还要走多远?许智宏校长日前就这一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1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目光中透视出的睿智、激情与思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北大是出思想的,急功近利出不了思想;北大要有更多的像老校长马寅初这样当量的大师级学者”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却有被国际公认的一些必备条件。比如,师资队伍中要有一批世界大师级的学者。许智宏坦言,在这方面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他说:“在北大的历史上,曾有过一大批很有思想的学者,他们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比如像老校长马寅初,他的人口论虽然遭到严厉批评,但是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现在北大达到这样一个当量的大师级学者还不是很多。”
王铭铭抄袭事件使许智宏对这个问题投入更深刻地思考: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转轨的过程时,随着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功利主义的滋生,并非“世外桃园”的大学如何守得住自己的精神高地,是能否出世界大师级学者的关键。
许智宏校长记得,王铭铭的事刚一出来,有一些同学找到他,为他们的老师辩护。他十分明确地对他们说:“王铭铭尽管在你们心中可能是非常好的老师,但是即使再好的老师,再有名的科学家,哪怕是院士,做出这样的事也是十分错误的。”
曾有人问,北大还会出第二个王铭铭吗?
许智宏无法担保。现实是:今天已找不出有哪个大学的考试没有作弊;一个教授一年可以出六七本甚至更多的著作已非“神话”;还有学生在网上告诉他,有的老师出书就叫同学去剪贴,有了计算机,这确是一件极方便的营生。
他感叹:“所有这些并不是孤立的,我们现有的学术体制在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大学里提级、评教授都要看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出了多少本书,至于这些论文和书究竟有多少是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些出来的,则一概不论。”
许智宏校长的沉重是无法释怀的。他说:“北大是出思想的。急功近利是出不了思想的,只能拷贝人家的思想。这是北大绝不允许的!”
今年3月,北大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根据新的《规范》,在人事录用、学术晋升等各项考核中,对有违反学术纪律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许智宏校长坚定地认为:“大学必须要成为研究学术的乐土,一块干净的地方。”
“关键是要形成肥沃的土壤。只要有这样的土壤,中国的诺贝尔奖总有一天会出来”
获诺贝尔奖虽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硬性指标,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有人做过统计,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获诺贝尔奖的,牛津大学27人,哈佛37人,耶鲁13人。
北京大学什么时候能实现零的突破呢?
许智宏无意死盯着那个诺贝尔奖,他更为关注的是在这个奖项后面所积淀的实力。能否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能否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能否把学校办成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是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途中艰难的路程。
在西方的国家,教育与科研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而在中国,多年以来,大学基本上是不做研究的,这两者的结合只是近几年才为人们所重视。现仍担任着中科院副院长的许智宏院士“交底”,1999年他之所以接下北大校长一职,除了青年时代曾作为一名北大学生所珍藏的那份对母校的情感以外,再就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与科研的结合做一点探索。
2000年初,北大首次与中科院结合,建立了中科院、北大联合理论天体物理研究中心。2000年4月,北大实现了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为北大在当今世界所处的生命信息时代奠定了重要的科研基础。2001年,北大王选院士和北大校友黄昆院士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另有4名院士、教授分别主持的4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教育部近日公布的第4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大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材培养基地建设获特等奖。
这些收获并没有遮挡许智宏投向世界一流的目光。不久前,在有关机构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名榜上,北大、清华被排在了200多位。对此,许智宏坦然求实,他说:“北大的个别学科或研究领域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但是做为一个整体,北大离世界一流水平的确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有更多、更有影响的、对人类、对科技的发展包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都有更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
他希望政府能给予北大、清华等这样的重点研究型大学以稳定的支持。
诺贝尔奖什么时间会在北大产生?许智宏校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婉转而自信:“很难说诺贝尔奖会出在哪个大学,哪个研究所,关键是要形成肥沃的土壤。只要中国有了这样的土壤,它总有一天会出来!”
“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他们使我有信心,北大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的产品是学生,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在国内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能为社会乃至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自称是“家长”的许智宏,对北大的学生寄予了很深的情感与厚望。
北大在校师生共有5万多人,学生就有3万多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办学传统,造就了北大学生的敏锐、活跃与独立思考。这是许智宏深为喜悦的。为了使自己与同学保持思想上的密切沟通,他开设了“校长信箱”,并把这个信箱搬上了北大最为开放的“北大新青年”网站的“三角地”,开通后一个月,他就收到了2000多封信。他把这视为他能在北大享受到的一种殊荣,那就是任何学生都可以向他提意见,可以坦白心中哪怕是最尖刻地评论。至今,他经常要阅读很多学生的来信,虽不能一一回复,但重要的信,他是一定要回的。
前不久,在一次用人招聘会上,有一家公司打出牌子“北大、清华学生免谈”。这让许智宏校长思考颇多。他认为,除去这家公司可能的商业“炒作”因素不谈,它给北大的同学的确有重要的启示。他说:“现在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考虑受聘人的实际能力敬业精神。同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有很多科学研究工作多不是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它需要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北大的学生要学会尊重人,要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要学会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发挥别人的作用,要树立团队精神。”
让许智宏校长想得更多的一层是有关教育体制。他认为,中国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能进北大的学生都是考试考得最好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是不是最好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考验。因此北大的学生要特别重视在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切忌读“死书”。
许智宏对学生们常有十分中肯的忠告,亦有发自内心的欣赏。他说:“北大的学生历来是以尖锐的批评而闻名。有外国总统、校长来访时,学生们提的问题真厉害,他们的确是思考了很多问题。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这一点使我有信心,北大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104岁的北大依然青春。在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这是引领它到达彼岸的唯一的路标。(完)
北大的师资力量
新华网北京4月24电 北大目前有教师3000多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70人,约占40%。有中科院院士37人,工程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北大教师队伍中有1/3为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分别留学于美国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牛津,日本早稻田、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
北大现有教职工17203人,36982名各类在校学生,有155个博士点、177个硕士点、86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后流动站。
北大成立至今已有12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功勋卓著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企业家。曾在北大学习过的两院院士有378人,仅中科院地质学部的院士北大毕业的就有57人,数学学部2/3的院士来自北大,中国哲学界有影响的4位大师级学者,都出自这里。(完)
北大的第一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堂。
1903年,京师大学堂派出首批留学生,为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之始。
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工科、文科、法政科等7个学科,此为中国大学下设学院之始。
1920年,北大第一次招收3名女学生,开中国高校男女同校之先河。
目前北大图书馆藏书450万余册,是我国高校中建筑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1998年落成的新馆,是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北大现拥有教学、科研及综合服务性实验室11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重点学科实验室4个,数量为国内高校之首。
北大已与40个国家与地区的14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国际交流量位于国内各高校之冠。
北大现有8个学院,21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是我国文理外学科最齐全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