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人大会议上,今年7月再次给公务员加薪的计划正在接受代表们的审议。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提出,“公务员涨工资必须慎之又慎!”
在民间,这几年一直有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存在。每次给公务员涨工资,总有社会舆论提出质疑。咱们必须承认,同样的质疑,由百姓说出口与由学者说出口分量不相同;由全国人大代表说出口与由代表中的现职高官说出口分量又不同。虽说,人大代表之间没有级别之分,但在政治文明建设刚刚启动的今天,实际差异却是回避不了的。
白代表关于“必须慎之又慎”的提醒,也可看成一种忠告。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对连续给公务员加薪的社会效果会有更直接、更综合的感受与考虑。一省之内甚至是邻省之间,各种相关信息最后都会汇聚到他的案头。
这几年,围绕公务员涨工资,赞同者与反对者(实质是建议暂缓者)都围绕着两个层面做文章:一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的程度;二是拉动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其实,回答以上争执或者说白代表“慎之又慎”的提醒能否成立,不妨首先算清三笔“良心账”。
第一笔账是公务员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账,分三个层面来算:第一,各级财政支付公务员工资的预算执行数是明账,拿这份明账比垄断行业员工的工资收入,公务员是受委屈的。与大多数产业工人比,公务员的年薪已高出两倍左右(笔者所在地区)。第二,是预算外收入账,包括各级政府内部发放的岗位责任奖、各种节费、部门私房钱、福利赞助金等。第一与第二相加,公务员实得年薪大致比一般产业工人高出2.5到4倍(省区之间、省内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第三,公务员的福利与社会保障是全社会最高的。而这一块也理应作货币化计量。
第二笔账是中外公务员年薪对比账。比绝对数,国内各级公务员的年薪都差人家一大截;若比相对数,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西方公务员的总体工资水平大致是普通劳动者的2到2.5倍。如此一比,国内公务员的相对工资不但不比国外低,甚至还高出一截。何况,国外公务员没有公款消费一说,而国内因政改远未到位,公款消费是个普遍现象。民间谚语“工资基本不动”虽说有点儿绝对,但也绝非个别现象。
第三笔账是普通产业工人的年薪账。就算不计工资被大量拖欠、克扣现象之普遍,单从地方统计时的水分说事儿,产业工人群体的年薪也存在着被高估的可能性———就像不少地方高估(虚报)农民的年收入一样。我们应当承认,统计口径中产业工人的年收入中,并未剔除被拖欠、被克扣的部分。
算清了以上所列的三笔大账,在咱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度里,咱每个人都端着自个儿的良心自问一声:当前,在中国,谁最该增加工资和福利?我虽不是公务员,但公务员加薪也能搭上便车。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我当然也希望增加工资,钞票人见人爱嘛!但我仍然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应当缓加。
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要想闯过改革难关,惟有继续得到全体人民对改革的充分认同与支持,尤其要赢得占全社会相当比例的困难群体———改革进程中利益呈现阶段性实际受损的困难群体的充分理解。在当前,拿出700亿元为公务员们“锦上添花”,不如为大量的社会困难群体“雪中送炭”!(钱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