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百余名医务人员54个小时的努力,世界首例成人分颅术还是以失败告终。心怀“单飞”梦想的伊朗连体姐妹拉丹和拉蕾先后“折翅”手术台。
近日,消息传出,叹惜之余,有关连体姐妹该不该“分”、医院该不该冒着风险作这样高难度手术的争议也淹没了各大媒体和网站。有些议论更是尖锐:直指医院为炒作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为姐妹俩实施手术的新加坡莱佛士医院集团的股票也因此从三天前的大升到大跌了11%。
用何种态度看待失败,如何对待医学创新上的失败,值得深思。昨天,沪上一批医学专家提出各自见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周良辅的鲜明观点:创新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医生行医,应该是谨慎与创新并重,谨慎是为了不负病人的生命之托,但不创新,医学就不会发展。“挑战者号”失事了,人类难道就应该停止对太空的探索吗?如果没有50年前首例创新脑外科手术,华山医院也不可能有今日每年4000多例的脑外科手术量,这些病人就不可能得救。“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医学事业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王卫平教授将这一创新之举归结为敬业精神。这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并非不知道这例手术的风险。之前,他们曾成功地施行了世界首例儿童分颅手术,他们完全可以躺在成功的荣誉簿上,受人景仰。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挑战与创新?因为他们是医生,医生的责任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创新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
医生谨慎前行时,失败与成功的几率其实是对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指出,做医生的都知道,医学上,没有100%的成功保险率。有个“千三定律”为业内公认:即1000例手术中,会有3例失败,更何况是这样艰难的创新手术。作为同行,我尊重与崇敬他们。第二医科大学校长沈晓明恳切建言:医生是人不是神,做医生的都希望,能有一个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如果社会不能宽容这样的失败,医生势必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畏首畏脚,最终吃亏的还是病人本身。
本报记者杨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