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6月11日电(记者高淑华 林甦 曹霁阳)从今天开始,中国与俄罗斯界江黑龙江畔的中国渔船进入了本年度第一个鲟鳇鱼禁渔期。在今后45天里,两种被称作“水中活化石”的鲟鱼将进入产卵期。 据专家介绍,这两种学名为史氏鲟和达氏鳇的珍稀鲟鱼现仅存于黑龙江中,中国也仅有这两种鲟类可以形成自然捕捞量。 鲟鱼是所有淡水鱼类中体积最大的,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鲟鳇鱼含有比其它鱼类高出3-5倍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造血维生素-叶酸;它们的卵是制作鱼子酱的名贵原料,被称为“黑色黄金”。 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危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中,属于可以利用但需要进行配额管理的物种。 根据《公约》的要求和鲟鳇鱼的现有资源量,中国渔政部门实行了严格的特许证管理制度。鲟鳇鱼的捕捞、加工、经营、养殖活动都必须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特许证。 在黑龙江中国河道内,10月份还将有一个禁渔期;此外,中国政府还设立了两个长年禁渔区。该区域的河床底质为沙砾,是鲟鳇鱼产卵和幼鱼的生长地。 在主产地之一的萝北县,每个渔季内仅有8条渔船获准捕捞鲟鳇鱼,每条船都严定限额,削减了捕捞数量。 黑龙江省水产局副局长陈志超告诉记者:“渔业部门还积极尝试用人工放流的办法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补充,对渔期所捕获的鲟鳇鱼进行人工采卵、受精、孵化后,部分鱼苗被放入江中,自然生长。” 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在黑龙江上建立3个鲟鳇鱼放流实验站。去年7月,渔业部门在黑龙江放流了15万尾幼鱼。今年7月,黑龙江还将举行同等规模的放流活动。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北方特种鱼类试验基地主任潘伟志说,人工养殖也是保护措施之一,它可以使鲟鳇鱼的商业价值和资源保护得以兼顾。自1992年他们人工驯养史氏鲟幼鱼获得成功至今,中国东北、华南和华中等地的几十个生产厂家开展了鲟鳇鱼的人工养殖,产量足以满足各地市场的需求。 现在,在中国内地城市的餐厅里,体形酷似巡洋舰的鲟鳇鱼并不难见到,它们是人们眼里的一道美食。不过,它们全部来自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的养殖场。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显示,随着人工放流的开展和黑龙江内的中国渔民和船只数量的削减,鲟鳇鱼资源量近年来已有明显增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