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钩沉:废帝溥仪辞世 “我的后半生”成绝笔
| |
| |
2002年10月17日05:08 北京青年报
| |
|
1967年10月17日,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因患肾病久治不愈,以平民身份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1967年秋,《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不起眼儿的消息,宣布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爱新觉罗·溥仪因病去世。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溥仪家族举行了小型悼念仪式,然后将这位末代皇帝跟普通公民一样火化。事后看来,当时在非常时期,处理规格是低了一些。不过,这种丧葬方式还是恰如其分。病态的虚弱身体,由封建宫廷的阴暗生活造成溥仪的逝世,原因是肾病久治不愈,基本属于寿终正寝。不过,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他心理上产生的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病情恶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溥仪享有了独家住宅、保姆和较高级别的医疗待遇,他本想整理些文史资料同时进行写作,然而在体检中却发现自己患有严重的肾病。在中央关照下,请来的名医们对他进行了长期的治疗,但仍扭转不了病变。1966年“文革”风暴卷起时,曾宣布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溥仪当时既不在党内也非当权派,开始还算平安。8月下旬“破四旧”和“横扫一切封、资、修”时,这位中国最后的封建皇帝便算在其列,家中受到红卫兵一阵冲击。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吩咐采取保护,有关部门和街道派出所便制止了批斗,并照发其工资。随后,溥仪病情加重,因医院取消了对他的特殊待遇,他只好住在普通病房。
住院期间的溥仪,听到外面“一月革命”的喧嚣不免心烦意乱,周围有些人对这个昔日的战犯态度也不好,还有一些过去的亲近者怒气冲冲地找他写证明材料。溥仪最后的妻子、长期从医的李淑贤始终在其身边照料,使他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间还感到温暖,并平静地告别人世。
按现代标准,溥仪病逝时不算年高,而熟悉他的人却说幸亏在新社会,否则活不到61岁。中国封建帝王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溥仪虽生活在20世纪,可是不到40岁时就已百病缠身,连打场球都累得几乎要虚脱。后来,在抚顺战犯所中改造近十年,通过参加劳动和过正常人的生活,他的身体才强健起来,他的肾脏是因为过去的深宫生活促成的病根无法消除所致。
近年荧屏上有些帝王戏把皇宫描绘得充满浪漫柔情,而真实的封建宫廷却是无人性、难得亲情的居所。溥仪三岁入宫,他的生母便被隔绝在外,他认了四个前代后妃为“额娘”,实际上他只由太监看护,使溥仪从小便造成心理扭曲和体格不健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隐讳地说,他的几个妻子都是摆设。至于子女,更不可能有。解放后受到政府关心,溥仪经治疗才好转了一些。若再考证清宫秘史,溥仪的上两代皇帝同治、光绪的生活也都不正常,身体极差且均无后代,“清宫四十年不闻婴儿啼”。
一生三次称帝,皆属他人摆布的傀儡
依照封建传位规则,当初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此人的祖父是咸丰帝的六弟奕訢。奕訢当初曾协助发动过北京政变并造成“垂帘听政”。可“老佛爷”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另外,溥仪的祖母是慈禧的亲妹妹,母亲又是慈禧头号亲信荣禄之女。当时,溥伟守在宫外,满以为肯定轮到自己,一见溥仪被抱进去,竟气得大骂了半晌。对此“咆哮宫门”的不赦大罪,慈禧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上才隐忍不问。11月中旬,光绪、慈禧奇怪地在两天间双双死去,只好由新太后、光绪的妻子隆裕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一同扶持溥仪登基。
溥仪作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三岁时首次当皇帝时国运已气数将尽。他登基时由任摄政王的父亲抱上殿,鼓乐轰鸣、百官跪拜时,他被吓得大哭。其父怎样哄也不灵,只好拿来玩具说:“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说这话不吉利。果然,不出三年,1912年初,清廷面对辛亥革命的风暴,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其实是他伯母)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
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在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不过,这与抗日斗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完全是罪有应得。
由帝王变为公民,晚年曾想写《我的后半生》可惜未成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了八十年代,溥仪又成为影视作品中的要角。国内创作的片子客观地描述了他由幼稚少年受封建思想毒化,后来又在帝国主义分子庄士敦和土肥原之流诱惑下走上叛国之路,解放后又如何改造成一个对人民有益的公民。西方人主创和拍摄的片子,却宣扬溥仪一向善良,人性不可改变,而“洋师傅”庄士敦则被描绘成传播了西方文明和鼓励个性发展的天使般人物。至于溥仪投靠日本充当伪满傀儡皇帝,片中推诿为环境使然,他本人只是受害者。抛开不同国度的价值观不谈,仅从客观历史而论这也有悖于真实。
溥仪三度当皇帝,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其改造过程则折射出国家进步的曙光。溥仪晚年的愿望,是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因过早去世而未成。假设他能活到改革开放后,再下笔写下新感受,我想这将会比《我的前半生》更有教育意义……文/徐焰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