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妇女新形象:从能歌善舞到能工善贾
2002年9月2日11:08 新华网
|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9月2日电 题:朝鲜族妇女:从能歌善舞到能工善贾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 王景和
在延吉市西市场一个床上生活用品专柜前,随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州50年大庆的临近,市场里的顾客越来越多,47岁的金今子忙得满头大汗。靠着自己一双手,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和中学,丈夫也放弃学校锅炉房的工作,帮着打包送货,成了妻子的助手。
“白衣飘带飞舞,彩裙摇曳翩翩”,这是过去人们提起朝鲜民族的第一印象。朝鲜族妇女能歌善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可在今天,她们走出家门,闯荡商海,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向世人展示出朝鲜族妇女的新形象。
延吉是延边州的首府,在吉林省最大的封闭市场--延吉市西市场,共有几千名朝鲜族妇女同金今子一样,成为市场弄潮儿。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这里共有3300多业户,按一个摊位两人计算的话,从业人员就近7000人,其中90%以上是妇女;而在女业户中,又有90%以上是朝鲜族妇女。
“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旧社会封建礼教在朝鲜族群众中的影响,在妇女地位的问题上,比起汉族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走路、吃饭到睡觉,朝鲜族妇女都必须遵守各式各样的“规矩”。即使到了建州初期,多数朝鲜族妇女仍充当着不折不扣的家庭妇女角色,承担全部家务,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侍候丈夫,很少出门。
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地处东北边境的延边地区,出门经商“不仅低人一等,而且伤风败俗”的传统观念被勤劳的朝鲜族妇女打破了。从24岁就一直在家带孩子的李玉女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为撑起整个家庭,改革开放后,毅然走出家门,试着经销服装。为了不被别人认出来,李玉女曾把衣服挂在铁架上,还用头巾遮着脑袋,躲在铁架后面同顾客讨价还价。“我自己总感到害羞,不少女业主一开始都是戴着口罩,裹着头巾跨出第一步的。”李玉女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玉女每月可以净赚1000多元钱,一年过去了,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攒了几年钱后,她摘下口罩和头巾,大胆地闯进了刚刚建成的西市场,专门销售朝鲜族民族服装。李玉女还自己亲手学做朝鲜族服装,练就一手好技术。现在不但市内一些文艺团体都找她订做演出服,连长春、哈尔滨的客户都登门前来洽谈买卖。现在,更让身为市政协委员的她欣慰的是,女儿继承了她的手工技术。
随着对经济活动日渐深入的参与,朝鲜族妇女把目光放到了海外。从1990年开始,一些妇女就往来于中朝边境之间,做小本易货交易。随着州劳动就业部门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更多妇女走出了国门。20世纪90年代末,据州政府有关部门统计,仅到韩国从事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延边朝鲜族妇女就近万人,每年创汇上亿美元。安图县石门镇的李英子到菲律宾从事餐饮业工作,不到3年就赚了20多万元。同李英子一样,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妇女把小咸菜、冷面等民族风味特色食品带到了世界各地。
延边州州长南相福说,妇女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州从业人员总数为83.7万人,其中女性为40.2万人,占48%;在全部1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有10个行业女职工比重所占较高。女性就业已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尤其在第三产业中,成为了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在农村庭院经济等多种经营项目中,所创造的产值已经高于男性。
延边朝鲜族妇女有了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副州长王晓东说,全州现有干部11万余人,其中女干部近5万人,州委、州政府的班子里都配备了女干部。全州近5年间发展新党员10300人,其中女党员有5000人,占49%。
在家庭中,朝鲜族妇女也普遍赢得了丈夫的尊敬和支持,不少朝鲜族男子冲破旧的观念,与妻子共担家务,共同学习,共同娱乐。
延边州妇联副主席刘海燕说,在党的政策的关怀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朝鲜族妇女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为女性赢得了尊严,使自己获得了“二次解放”。(完)( 稿件来源:新华网 )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