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出版盗版学报是典型的学术腐败
2002年5月10日16:33 法制日报
|
12月10日,本报三版报道的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某些编辑人员为了捞钱竟私自出版盗版学报的《学报自愿出“盗版”》一文,在学界、在高校引起很大反响。首先,该院纪检委的同志来电话认为,报道的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在苏桂兰等三人私分创收款的金额上与查处的结果有出入,编辑部等5人私分9100元,尚有12030元支出无发票。报道还遗漏了苏桂兰等三位编辑私分外地作者稿费计4620元这一重要事实。其次,承德医学院在报道见报当天就召开会议,对查办此案并接受记者采访的院纪检委副书记彭援朝继续施压,并要与记者对簿公堂。现在,让我们听听其他高校的学者对此发表的评论。
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杨教授在全国高校首倡“学术打假”,猛烈抨击“学术腐败”,并创办了学术批评网。
怎么看待《承德医学院学报》自愿出“盗版”这件事情?杨教授指出,表面上,这只是一家学报的行为,但透过现象看问题,就相当复杂了。它所暴露和反映出来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仅触目惊心,而且闻所未闻。从警钟长鸣的角度看,应当举一反三,这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学界现实。
首先,这是一起严重的违法违规事件。从1993年9月到1998年6月,该学报编辑部副主任苏桂兰等人,接连违规出刊13期,长达6年,居然一路绿灯。这说明,这个经国家有关新闻出版部门注册的学术刊物,已经完全蜕化变质,沦为“某些编辑手中的摇钱树”;其次,如此是非分明、一清二楚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实名举报、且举报完全属实的情况下,居然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正义难以伸张。这是不是与单位保护主义有密切关系呢?我觉得,应当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特别是主管领导的责任。最后,这说明,学术腐败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这种只要出钱就可以连篇累牍“发表论文”的情况,《承德医学院学报》可能不是第一家,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但无疑是最无所顾忌的一家。有的朋友最近在网上提出刊物正在成为学术腐败之源,显然并非言过其实。
在谈到学术腐败的危害和后果时,杨教授认为,这种危害和后果,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第一,败坏了学术风气。学术论文本来是学术研究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但像《承德医学院学报》这种交钱就可以“论文大批发”的情况,只能是对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莫大嘲讽,只能毒化学界、加剧学术腐败;第二,亵渎学术形象。如果《承德医学院学报》这种荒诞不经的行径得不到严肃查处,其后果只能是使学术不再成其为学术、使学者不再成其为学者。如此一来,所谓的《学报》只能是私人敛财的机器,这些编辑原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头来只能是冷冰冰的经济动物;第三,助长了假冒伪劣,用这些原本就是假冒伪劣的所谓“医学论文”去评出来的所谓的“教授”等职称,不正是地地道道的冒牌货吗?让这些人在医学院去“教书育人”,不恰恰是误人子弟吗?让这些弄虚作假的庸医去做临床大夫,岂不是游戏病人、草菅人命吗?
对如何才能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这一问题,杨教授分析说,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亡羊补牢,防微杜渐。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对该事件有关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其次,反对学术腐败,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学术打假,不能“假打”,要动真格儿。学者要自律,学术刊物更要以身作则。最后,应当深刻反思现行的只重数量、不看质量的所谓“量化”等职称评审体制,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之作的市场需求。(本报记者 储皖中)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