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外教育工作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校外活动场所的数量明显增加,但校外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经历50年的发展,校外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这一认识程度上,因而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 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少,规模小,设施老化,不能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要 全国现有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总量少,规模小。“九五”末期,全国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 、科技馆、妇女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有一万多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近千个,在数量和规模上都难以满足全国2.4亿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全国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分布不平衡。现有的校外活动场所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城市没有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有的地县两级活动场所几乎为零。 此外,大部分校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老化或不健全,有的校外活动场所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校外活动场所被出租、挪用、挤占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经费不足制约校外教育的发展 由于社会筹措渠道有限,财政支持不多,多数校外活动场所都是靠自身的力量,对于那些前景好、投资较大的基础上,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校外活动场所发展初期,因基建或设施购置背上债务,造成设施不配套,运转困难。还有一些校外活动场所,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本身特有的资源、文化教育软硬件配套匮乏。 四、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税收及收费等规定不合理,影响和制约校外教育的发展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教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国家教育文化政策的支持,由于各地对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的认识和界定不统一,致使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该享受的文化政策不到位。 五、校外教育师资缺乏,专业结构配置不够合理 各地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六、校外教育的内容单一,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一些校外教育机构把校外教育理解为校内教育的延伸,针对应试教育开放数学、英语等课业辅导班,这已经背离了校外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些校外教育机构总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把目光瞄准低层次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内容。两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许多教学内容学习范围狭窄,培养出来的人才单向,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必须尽快解决校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校外教育的管理 建议全国青少年校外工作联席会议尽快健全工作机制,领导和协调全国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各级政府将校外教育像学校教育一样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由教育厅(局)管理校外教育行业,并使青少年宫与学校等机构举办的校外培训和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便于协调、调配、指导与考核。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校外教育。 二、统筹规划,加快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实际需要和建设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和扩建一批青少年科技、体育、文化等活动场所,大力改善现有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条件。在城市建设、旧城改建、居住区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建设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并注重内部设施和软件建设。 三、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外教育的意义,增加经费拨款,用以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办发[2000]13号文件的要求,适当增加“十五”期间用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切实解决部分青少年宫在建设过程中因筹资负债或其他原因负债的问题。严格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财政部的要求,管理和使用好中央财政返还用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彩票公益金,并重点向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倾斜。 四、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促进校外教育产业的发展 建议根据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校外教育工作规律,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自我多渠道筹集经费为辅的机制。 首先,国家制定相应的校外教育机构自行创收经费的优惠配套政策,对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对青少年宫的门票收入可根据现行营业税条例规定免征营业税。 其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 再次,校外教育机构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市场机制结合教育规律来运作校外教育,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 首先,要合理利用社区现有各类活动场所,组织指导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其次,要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类活动场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设施,节假日免费或低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被命名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要低费或积极创造条件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活动场所、设施和功能教室,建立节假日开放制度,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 六、发展社区校外教育,促进校外教育的协调发展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是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社区设点办学可以拓宽校外素质教育的生存空间,强化校外教育机构的社会功能。 七、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改革现在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素质教育的最终市场需要设置岗位。实施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改革,进而建立工资能升能降,奖金能多能少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速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配置。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将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 再次,要制定校外教育机构教育的职称、职务晋升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校外教育事业。 最后,要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对外聘教师的岗位任务、目标量化作出规定,对完成教学进度制定具体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外聘教师成为青少年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八、适应时代需要,改革校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校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改革那些已经陈旧的专业和课程。建立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使新专业、新课程尽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与当今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及早抢占教育的制高点,通过大量开展科技性活动,尽可能拓宽少年儿童的知识视野,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和介入焕然一新的世界。 要将一些校外机构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使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代表人:吴明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