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新华社工作的巴格达雇员讲述战争的危险(图)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26日16: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
贾迈勒走到新闻第一线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但围绕着伊拉克问题的新闻报道还在继续。新华社在这场战役性报道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用户的好评。在战事报道中,几位自始至终战斗在一线的外籍记者和雇员颇为引人关注。他们凭着机智和勇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全部安然无恙。在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后,他们回忆了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困难、尴尬和危险。
贾迈勒:骑自行车报道战争
这场战争让伊拉克人贾迈勒走到新闻第一线、成为新华社的第一位外国战地记者。贾迈勒今年45岁,是几位外籍雇员中年龄最小的。他为新华社发出的第一条伊拉克战争消息最早向全世界宣布战争爆发,时效领先美国有线新闻网CNN10秒。
贾迈勒已经有20多年没骑自行车了。
在伊拉克,很多伊拉克人都拥有私家车,那些没车的人通常会打车或坐公共汽车。自行车在伊拉克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被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械。但没想到,久违了的自行车在战争中却帮了贾迈勒的大忙。战争爆发后,很多公路被炸毁或被美军坦克占领,车辆无法通行。为了报道战况,作为记者的贾迈勒必须走出“避风港”到街上了解情况,于是他想到了分社仓库里的中国产凤凰牌自行车。
在美军占领位于巴格达西郊的萨达姆国际机场后的一个凌晨,激烈的枪声将贾迈勒从梦中惊醒。凭他过去参加过两伊战争和1991年海湾战争报道的经验,他断定交战的地方离分社不远,于是立即蹬上自行车出发。
骑了约15分钟,枪声越来越近,但却看不到交战的士兵,贾迈勒于是加快了速度,在快到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时候,他看到了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射出的火光,伊拉克部队在路的另一端进行反击。为了看清美军坦克的数量,他又往前骑了一段,当时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穿着防弹背心的贾迈勒。
子弹飕飕从他身边飞过,贾迈勒立即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本能地趴在地上观察。又过了半个小时,激战渐渐缓和,伊军似乎被击退了。贾迈勒起身拍拍身上的土,骑上自行车返回分社,向北京发出了《美军进入巴格达同伊拉克部队交火》的稿件。
贾迈勒要全权负责分社的报道和运作,白天上街采访,晚上睡在分社,危险随时伴随着他。但贾迈勒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分社的安全。他在电话里对我说:“王,你放心,我总能躲过危险、化险为夷的。我最担心的是分社的一些电子设备会引来联军的制导导弹。”
开战前,住在分社周围的巴格达市民还心存侥幸。他们认为,曼苏尔是个居民区,里面没有军事设施和政府机构,美国人可能不会轰炸这个地区。可是,出乎大家的预料,开战以后,这个区成了重灾区。先是俄罗斯驻伊拉克使馆周围被炸,接着与分社近在咫尺的“时间”餐厅和周围的民居被炸,分社雇员穆赫森妻子的弟弟一家4口在袭击中无一幸免。
分社发稿要用海事卫星电话。如果电话处于开启状态,就会发出强大的信号,美军飞机能够轻而易举地锁定目标。当时的伊拉克政府通过电视台发出命令,要求人们交出手里的海事卫星电话,违抗命令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分社的伊拉克邻居们都知道分社有这种电话。他们害怕受牵连,派了一名代表与贾迈勒交涉,希望他不要再使用。为了既不影响报道,又不致为分社的伊拉克邻居们带来灾难,贾迈勒只好平时关上电话,发稿时再打开。可是,这样做仍需冒风险,因为发稿的时间可能正是美军飞机轰炸最猛烈的时候。
此外,分社楼顶上还有三四个卫星电视天线,以及新华社稿件系统接收器,这也会成为轰炸的目标。贾迈勒的妻子后来想了个主意,她将分社房内的窗帘都扯了下来,盖在这些“大锅”上。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贾迈勒和分社最终都平安地躲过了美军的轰炸。
好容易躲过了战争,没想到后来又出现了抢掠风潮,巴格达最为严重。丧失理智和法律观念的巴格达市民冲进已没人看守的政府机构和前政府高官私人住宅大肆进行掠夺和破坏。分社对面的邻居、也是分社雇员的保镖哈桑赶紧跑来告诫贾迈勒,要他加强警惕、以防被抢。因为担心小偷知道这是外国机构后进行破坏,他们将悬挂了20多年、用阿拉伯语和中文繁体字写的“中国新华社”的木匾摘下,收藏了起来。贾迈勒还在分社院里挖了个坑。到晚上或是外出采访,就将分社的钱和海事卫星电话包起来藏在坑里,再埋上土进行一番伪装后,才放心地出门。
穆萨:一边逃难一边写稿
报道员穆萨今年75岁,是分社几位外籍雇员中最年长的一位。分社聘用高龄的穆萨的初衷是培养贾迈勒,因为贾迈勒在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翻译,对新闻报道还不熟悉。穆萨是非常有经验的资深记者,在伊拉克新闻界较有名气,能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写稿,曾经在新华社巴格达分社和伊拉克通讯社工作,而且还是数家阿拉伯文报纸的特约撰稿人。
穆萨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在撤离伊拉克前,我们叮嘱穆萨老人:“战争一旦爆发,您就呆在家里,不要到分社了。路上太危险,您的身体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
可是没想到,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我在安曼就接到了穆萨打来的电话:“王,我现在在分社。我打车来的,已经将在家里写好的稿子《巴格达市民平静对待战争》、《巴格达遭遇第一轮轰炸》交给了贾迈勒,让他通过电脑发到北京。你放心,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我还要活着等你回来呢。”
穆萨家与位于巴格达西区的萨达姆一处官邸外墙只隔50米。与萨达姆为邻,在以前是一种荣誉和自豪,而且非常安全。可战争期间,这就成为了巨大的威胁,因为美军的轰炸机是不会放过这个官邸。另外,穆萨家周围还有伊拉克情报总局、负责巴格达西区通讯系统的马蒙电话局,以及象征萨达姆权力和威严的高120米的萨达姆塔。在战前两天,穆萨不得不举家搬到了郊区他的小儿子那里。
4月5日,眼看着联军朝巴格达推进,而且加大了对巴格达的轰炸力度,一场激战在所难免。穆萨一家又从巴格达郊区搬到了位于巴格达以北60公里处、也就是他大女儿家所在地———达吉勒市。他们老少23人挤在一所只有3个卧室、1个厕所的房子里。4月12日,战事又蔓延到达吉勒市,穆萨一家被迫再次搬家,他们又回到巴格达。
第二天,穆萨不顾儿子的劝阻,出高价雇车,冒着危险来到分社,将在逃难路上看到的美军和伊军交战的场面和无辜平民被炸死的惨况写成稿件,交给贾迈勒发稿。穆萨曾这样说:“我年岁已高无法做战地记者,但我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记者、特别是新华社记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他的话让我十分感动。
马迪路斯:分社的好“管家”
47岁的马迪路斯在巴格达分社工作了近7年。他负责处理分社的杂事,为分社的报道保驾护航。同时,他还能通过政府渠道打探到一些内部消息。
马迪路斯是基督教徒,为人心直口快。他走路快、开车快,连说话都快。他不支持萨达姆统治的政府,但也不赞同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去年9月,我刚到伊拉克没几天,他就对我表达了对萨达姆的不满:“你看,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而他(萨达姆)还在盖宫殿和清真寺。”
分社有两台发电机,一大一小,马迪路斯需要经常负责维护。战争爆发不久,巴格达的供电系统被切断,这两台发电机从那时起就开始运转,一直到现在。马迪路斯的工作还不仅于此。汽车坏了,他要修;燃料没了,他要想方设法去弄;灯泡蹩了,他要来换;电脑一旦出现故障,他要马上进行检修;如果有伊拉克人上门找麻烦,他还要出面应付……总之,事无巨细,都要由他处理,是分社离不开的好“管家”。·王波·(新华社特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