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人眼里的淮河大汛 “这堤坝保得住!”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14日19:54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江苏盱眙7月14日电(记者 张旭东 葛如江 董峻 李柯勇)时隔12年,洪水又一次向淮河两岸人民发难。
自淮河王家坝7月3日凌晨分洪以来,淮河两岸人民抗击洪魔已经连续奋战了10个不眠之夜。沿淮军民奋力抢险,近百万群众舍小家顾大家,转移撤离出了自己的故土家园。267万人坚守淮河沿线,确保了淮河大堤至今不失。与1991年洪水相比,淮河人对今年的大汛有着太多不一样的感受。
面对乡亲,女书记流下热泪
在安徽唐垛湖圩堤被炸的那一刻,赛涧乡女党委书记海显荣流下了热泪。
海显荣清楚地记得,1991年7月的那场洪灾让赛涧乡的村民下半年颗粒无收,直到大雪纷飞时,唐垛湖行蓄洪区的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尽。洪水过后,村民出钱出力筑堤加固大坝,重新开垦被厚厚淤泥覆盖的农田,在次年种上了小麦、玉米、大豆等,只希望从此平平安安。
12年后,海显荣没有想到洪水仍然没有放过乡亲的农田和家园。赛涧乡7.8万亩耕地上种植最多的是大豆,全年的收入主要靠小麦和大豆,今年小麦已经欠收,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大豆身上,没想到大豆也保不住。
不过,老乡们都理解了这次分洪的意义。海显荣说,乡亲们明白“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坚决服从大局,按照科学调度实施行洪,确保了淮河中下游两岸人民和财产的安全。
乔英河老人记忆中的四次蓄洪
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乔英河老人,对王家坝开闸蓄洪印象最深的有4次:
第一次是1954年6月,王家坝刚建好的第二个年头,淮河水大涨,整整放了一个星期的水闸,那年才19岁的乔英河还没有等洪水退却便流浪他乡。
第二次是1969年7月间,当时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这次没有外出讨饭,而是在政府的资助下,捱过那年的冬天,到春上政府又免费发放麦种,他带着孩子们在洪水淹过的土地上播种。他说,只要政府干部在,冬天肯定有饭吃,来年春上肯定会有种子下地。
第三次是1982年夏天,接连两次开闸蓄洪,他让长大了的孩子们外出打工,自己与老伴在洪水退后,又回到蒙洼蓄洪区。从这时开始,政府组织在蓄洪区里垒起了高高的土庄台子,即使洪水进蓄洪区也不会淹没庄台。
第四次是1991年夏天,这年也是两次开闸蓄洪,根据干部们要求修建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庄台,都没有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后,干部说的话分量就重多了。
乔英河的记忆是真实的,他记住了生命中重要的4次蓄洪经历,实际上从王家坝闸的历史资料查出,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后,曾有过12次蓄洪,洪水一次次地吞没过蒙洼,却无法冲垮蒙洼人民。12次蓄洪经历磨练出蒙洼人不屈从命运敢于顽强抗争的精神。
7月3日,乔英河特地带着7岁的孙子乔帅到王家坝看蓄洪。他说,希望孩子读好书后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治住洪水。
“这堤坝保得住!”
位于安徽寿县的正阳关一带,历史上就曾有“七十二水汇正阳”之说,指的是淮河众多支流在此汇入干流奔腾东去。其附近的正南淮堤,是驯服淮河水的第一道防线,也守护着千年古城寿县,作用十分关键。
“这么大的水,怕不怕?”记者问连续奋战了10天的迎河镇沙湖村村民熊德庆。他是个才18岁的小伙子,第一次上堤参加抢险突击队。“才不怕哩。”他笑了笑说。
在淮河边上长大的孩子,对淮河都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这是条养育了他们的母亲河,又是条多灾多难的中国最难治理的大河。
“老百姓愿意来护堤吗?”记者问。村民杨家树说:“咋能不愿意?防汛是大伙的事。要是淹了,大家都没得跑,所以积极着呢。你让我垒一尺,我就能垒三尺!”
“担不担心出问题?”记者又问。“不担心。有国家支持,有群众配合,这堤坝保得住!”看了几十年淮河的涨涨落落,杨家树早已习惯淮河的暴戾和温柔。
“这次洪水虽然凶,但我们能保得住。随着国家的富强,有了更多的钱投入修坝子。这些年来,坝子坚固多了。”正在巡堤的建设乡党委书记尚寿永说。这一次,12日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米,正阳关和寿县古城安然无恙,人们在紧张抢险中多了一份从容有序。
江苏省洪泽湖旁边的盱眙县村民梁益琴说:“洪泽湖大堤没有问题,这12年来,洪泽湖大堤经过了几次加固。而且入海水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洪泽湖水的下泄。要是在前些年,像这样的大水排不出去,那才吓死人呢!”
“不用一分钱,有吃也有住”
“今年的洪水比1991年上涨得快多了。”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沿河村田广金抱着自己的小孙女说,“不到10天,洪水就逼到我家门口了。我都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就紧急撤离出来了。”
56岁的田广金一家7口人,四世同堂。他们全家已安全撤离到县城里二中安置点,住在教职工宿舍里。他说:“政府照顾很周到,即使我们一分钱也没有,也有吃有住。”
1991年洪水到来时,他们家也被迫撤离出来,在淮河大桥边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现在条件好了,有吃、有住、水电方便,还有洗浴的地方。在他们住的屋里,一台电视机正在播放节目,好几个小朋友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在盱眙县,总计有12万多人撤离低洼地带和预备行洪区,这些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排。“过去发大水,有句俗话‘不淹死、就饿死’。现在不同了,我们生活有保障,居住条件也不错,还是政府好,共产党好!”王电芝挑着大拇指说。(完)(来源:新华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