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北京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里,几名从病房撤下来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短暂休息。 |
——小汤山医院隔离区手记 新华社记者孙彦新袁理
转自搜狐
本报记者 翟启运
转自搜狐
怎么也没有想到,备受外界关注的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里竟如此平静。
转自搜狐
一次性无菌帽、防护眼罩、厚厚的防护服以及几乎遮盖了整个面庞的口罩……走进这所全国最大的非典医院的隔离区,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白色的宁静世界。安静的走廊,轻快的脚步,熟练的护理,一切都在有序地运转,只有那一处处鲜明的防护标志提醒我们正置身于治疗非典的特殊环境。
转自搜狐
医护人员一路小跑着,不断从我们身边穿梭而过。防护服层层包裹之下,只能看到他们的眼睛。从这一双双眼睛中,我们读出的既不是预料中的紧张,也不是想象中的坚强,而只是平静——仿佛他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而不是几天前才从四面八方赶来;仿佛他们面对的只是一般的感冒患者,而不是目前尚不清楚其传播途径和有效治疗方法的急性传染病。
转自搜狐
仅仅10天前,张雁灵大校还在国防大学进修,一纸命令,把这位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推到了举世瞩目的抗击非典主战场。与此同时,1200名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的医护人员也从全国各地抵达小汤山。
转自搜狐
“一开始,我们也很紧张。”呼吸一科主任郭晓钟告诉记者,刚来时,有些人紧张得睡不着觉。但是,5月1日深夜,当他们接收了第一名转入医院的患者后,大家突然平静了下来。
转自搜狐
护士小李从接诊大厅通过专用通道将患者导引到1号病床,临床医生马上对患者进行检查,记录下首次病程,针对性治疗也随之展开。一切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转自搜狐
以后的几天,随着524名患者相继转入,医护人员们越来越忙。但是,我们见到的医护人员们都说,病人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他们反而没有了先前的紧张劲儿。
转自搜狐
“这就是医生的职业性格,心里再紧张,一看到病人,我们就平静了。”郭晓钟说。
转自搜狐
然而,平静的背后,这些军队医务工作者们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采访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刘学芹是在限制区的栏杆边进行的。这是这位护士长难得的空隙——她正在等待领取一批一次性无菌帽。为了减少限制区和隔离区的人数,在这里,医护人员除了本职工作外,送饭、领取隔离衣物、消毒剂和其他物资的工作也要她们承担起来。
转自搜狐
刘学芹所在的8区收治了37名患者。她和另外19名护士负责护理。4人一组,昼夜轮班,每6小时一个班次。
转自搜狐
“因为隔离需要,我们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一穿上不透气的隔离服,浑身就不停地出汗。等头两个小时把汗出干了,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可外面又是不透气的防护服,所以,6个小时中,里面的衣服一直是湿的。”刘学芹还告诉记者,非典患者平均每人每天得输七八瓶液,加上有些病人已经较长时间卧床,身体虚弱,翻身都要医护人员帮助,一个班次下来,不少人都有要虚脱的感觉。
转自搜狐
在采访刘学芹的几分钟里,记者见到一位晕倒的护士被武警战士背往宿舍。刘学芹说,她已经见到好几个人晕倒了。
转自搜狐
记者发现,有些患者输液需要严格观察,医护人员就守在他们身旁做记录;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病房需要多次消毒,不少护士的双手被消毒液泡得脱了皮;有两个病房卫生间冲水马桶坏了,护士石洁就从外面提来几桶干净的水冲洗……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清楚面临的危险,但当她们做这些事的时候,似乎根本不需要考虑。
转自搜狐
“这算什么!我们是军人,要碰上真的战争,我们还要到战场上救人呢。地方的医生护士都做得那么好,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呼吸一科护士长陈红认为,医护人员的平静和从容,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转自搜狐
护士长陈红、陈朝辉告诉记者,医护人员最大的担心不是艰苦和危险,而是怕患者不配合。“现在看来,患者们都非常好,很配合,一个个状态都趋于稳定康复,这令我们感到很有信心。”
转自搜狐
“我们能看懂他们的眼神,他们需要我们的治疗,也需要与我们交流,需要我们的心理支持。”郭晓钟介绍说,在呼吸一科接收的患者中,有一对夫妻和一对父子,刚开始并没有被分到同一间病房里,他得知后,马上反映到医院有关部门,及时为他们调整了房间。
转自搜狐
“这有利于他们在治疗上相互鼓励和照顾。”郭晓钟说。
转自搜狐
郭晓钟是一位毕业于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医学博士,一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多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主任医师。医院领导告诉记者,郭晓钟是主动放弃赴德国参加一项国际合作研究的机会,把重病的岳父和即将中考的女儿交给妻子后,作为沈阳军区支援北京抗击非典医疗队队长、党总支书记来到小汤山的。
转自搜狐
每一双平静的眼睛后面,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付出。仅在郭晓钟带领的这支76人的医疗队中,就有12名队员推迟了婚期,有4名队员放弃考研考博的机会……从领受任务到登上赴京征途,一切决定、一切准备,都在短短6小时内完成。
转自搜狐
记者一时还无法统计,在1200名医护人员中,有多少人推迟了婚期;有多少人中断了休假;有多少人背负着不同的家庭困难……但是,在这所医院开始接治患者8天后的今天,这里的一切都是平静的。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人民日报》 (2003年05月10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