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濛洼蓄洪区见闻(来自淮河抗洪一线)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8日02:51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本报记者 王伟健
编者按:连续的特大暴雨,使淮河流域发生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沿淮地区干部群众顾大局、识大体,积极行动,奋起抗洪,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本报华东分社特派采访小组奔赴抗洪一线,并从今天起开辟“来自淮河抗洪一线”专栏,报道淮河儿女迎战洪水、生产自救的生动故事。
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昔日一片翠绿的濛洼,如今成了一片汪洋
记者在濛洼蓄洪区看到,场面紧张有序,村民平静稳定。阜南县组织3600多人对不安全地带进行地毯式动员清查,做到不留一人。并妥善安置转移群众,“找不到一个没有住的人”
王家坝昨天水位仍在28.91米。未来三四天,淮河仍将有大到暴雨。作为蓄洪区,濛洼还要接受考验
代永新和张西斌悠闲地坐在船上,啃着白馍。船上放着鱼网和桨,舱中则是大大小小的鱼儿。代永新今年62岁,生活在淮河岸边安徽阜南王家坝镇王家坝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如今的淮河已不复当年的平和,时时发水滋扰两岸人民。就在7月3日,由于淮河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令王家坝开闸泄洪,昔日一片翠绿的濛洼,如今成了一片汪洋。
“你往远处看,那露出尖的淹在水中的松树。”顺着代永新手指的地方,一棵棵树耷拉着树梢泡在水中。“当年大水也把房屋冲倒了,树也只露出个头。”代永新说的当年是1968年。那一年的6月,淮河地区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雨,最后把王家坝镇冲垮了。“那水很大,就像从头顶倒下来”。不得已之下,村民们纷纷背井离乡。代永新“到河南固始县投靠亲戚”,而没有亲戚可投靠的人,则挑高地住了下来,“几天几夜的雨把人给淋病了”。淮河一直水灾频仍,政府也投入巨大资金修堤治理淮河。“所以我一辈子经历过很多次水灾,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安心。”代永新说。
代永新的这种心态,可以代表濛洼蓄洪区村民的普遍心态:平静、稳定。7月5日6时,为了迎接下一次洪峰,为下一次蓄洪做好准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暂时关闭王家坝闸门。中午,记者来到蓄洪区时,看到的是一片紧张但有序的场面。“今年,我们做到无一人伤亡,无疫情发生,无治安事件发生,村民的生活虽然受到影响,但无怨,而我们做起工作来也无悔。”阜南县常务副县长杨文久说。自7月2日决定开闸蓄洪以来,阜南县组织3600多人对不安全地带进行地毯式动员清查工作,做到不留一人。并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移民有地方住,临时搭建帐篷、借住空房,“找不到一个没有住的人”。蓄洪前,准备了120吨面粉、8万吨大米,并对特别困难户发放了10吨面粉。
见到崔显瑞的时候,他正在发放面粉和方便面。他是王家坝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驻金黄村的干部。“一般的群众都有吃的,对于那些特别困难的,先发放一些面粉和方便面。”他说,金黄村住在洼地的居民有40户,现在全部搬到金黄庄台来住,庄台上一溜20多个蓝色的帐篷,整齐有序。金黄村村支部书记郎康就住在离洼地最近的一个帐篷,里面搭着一张床,床上放着一床毯子,看起来极其简陋,而在另一个帐篷里,则放着他家的锅碗瓢盆,一个角落里堆着些辣椒。因为两年前要对金黄庄台进行改建,所以郎康一家从庄台搬到洼地,并花了6000多元修建了4间瓦房。“现在金黄庄台修好了,真想搬上来住。”但苦于没钱,郎康一直没有行动。郎康家在当地算是中等收入,家里有10口人,几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收入在五六千元。但即使如此,在庄台上建一套两层楼房要花三四万元,对他来说,也是勉为其难。
正和郎康聊着,一支穿着白大褂的医疗小分队正走上庄台。带头的是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宗友。他带着阜南县卫生防疫站和王家坝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给村民检查身体,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市里共组织了7个医疗队,每个医疗队配有内科、外科、儿科、传染科和骨科的医生,检查有无新发生疾病、腹泻、慢性病复发症。”据他介绍,有两个医疗队在7月4日乘着小船赶往离王家坝10公里的曹集镇。“每天检查一次,至今已检查了3次,发现部分腹泻病人,都及时服了药,但未发现传染病。”李宗友说。
“主要是饮水问题。”当记者来到王家坝镇丁营庄台时,十几个村民正围着一口井在洗衣、洗鱼。“其他没什么困难,就是我们200多口人只能用一口井。”村民说。而那口井是小口井,据介绍,由于小口井用水泥管做成,污水容易通过水泥管接口渗入井口污染井水。
当记者离开王家坝的时候,王家坝的水位仍在28.91米。听有关专家介绍,未来3到4天中,淮河仍将有大到暴雨,防汛仍面临重大压力。作为蓄洪区,濛洼还要接受考验。
(本报阜阳7月6日电)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责任编辑:刘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