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和常驻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代表处,分布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加在一起共有大小几百个。 外交官的生活也有酸甜苦辣。从建国之初至上个世纪90年代,外交官家属的随任政策十分保守。外交官的配偶能否随任,要看外交官的职衔。至于小孩儿,无论是大使还是一般工作人员,一律不准出国随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执行了多年的驻外人员配偶子女随任探亲规定逐渐有了松动。现在,所有驻外人员,不管你是大使还是司机,配偶都可以随任,驻外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不仅可以随任,还可以在当地上学。 同样是外交官,一个到欧洲的法国,另一个到非洲的几内亚,但他们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老刘今年50多岁,曾经在非洲干过两任,最后一次是在一个西非国家。老刘告诉记者,到非洲地区去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些、气温高一些、商品缺一些,这都算不了什么,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肆虐的疟疾和伤寒等病菌病毒。由于常年高温、潮湿等原因,要挡住蚊子的袭击实在难以做到。即使没有被蚊子叮上,也保证不了绝对安全,因为弥漫在空气中的疟原虫细菌,不知不觉就会侵入人体,进入血液之中。这种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旦病菌侵入,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或冷或热的异常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摆子”。老刘在出国前把能打的预防针都打了,还是没有躲过“打摆子”,而且还不止一次。在那个地区工作的中国外交官,没有染上传染病的实在是太少见了。 中国驻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8个使馆,都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新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差。 1992年春天,第一批中国外交官就在战火的伴随下踏上了这片土地,由于当地条件的限制,选定使馆房舍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比如,中国驻阿塞拜疆使馆在1999年以前,一直是在巴库的一个旅馆里办公。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中亚、外高加索地区的使馆馆舍不管是临时的还是长久的,总算有了着落,但大部分外交官还是不得不在当地居民区里临时租房,用的是房东的家具,睡的是房东的床,说不定房东手里还有一把钥匙,随时都有破门而入的可能,乞丐、醉鬼半夜敲门就更是家常便饭。 刚刚实行外汇工资制的时候,外交官的工资比国内机关干部的工资要高出不少,现在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在驻外使馆工作,不论级别高低,都能见到一些大世面。记者的一个朋友,曾经在欧洲、美洲和中东常驻多年,现在一个独联体国家常驻。在他北京的家里,与领导人合影的照片攒了一大堆,老家亲戚来串门,总是争先恐后欣赏这些照片。他说:“在村里,他们都把我当成大干部了!”(《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