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购不是百姓的错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7日03:00 中国青年报 |
|
|
河杉
因广东省突然流行非典型肺炎,当地及周边省份相继出现百姓抢购抗病毒药品及白醋等商品以求自保,结果导致此类药品和商品的供应紧张、价格暴涨。
到上周,“病毒危机”已经过去,百姓的紧张与恐惧感已基本消弥。反思和总结这件事情很有必要,但立足点应当置于突发事件降临时,如何及时向公众和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如何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和紧急处置机制上。可是,搜寻各大新闻网站,我几乎没有读到今后再出现类似事件有关部门将如何应对的报道。相反,为寻求自保而不得不花高价买药、买醋的老百姓反倒被不少媒体及及少数官员批评为盲目抢购,仿佛这次突发事件再次演绎了咱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
如此“轻飘飘”的指责除了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外,甚至也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经济学的 A BC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最直接的信号,抗病毒药品和白醋出现脱销,说明这类药品和商品的市场需求突然增大,短时间内供求关系平衡被打破,出现供给不足,价格随即见涨,实属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市场反应。由于相关药品与商品的需求大增只出现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品种之内,此时,政府本该立即启动宏观调控程序,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组织货源增加供给来平抑价格才是。可是,从现有公开的各种报道看,政府的反应一开始就是迟缓的。
广东的非典型肺炎,春节前就出现了病例。春节期间,感染者日众。可长假期间,尽管“小道消息”日甚、民间恐惧心态日增,却未见有关部门出面,及时澄清与说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相关预防药品、商品价格的成倍上涨,致使百姓在心理上和经济支出上受到损害与损失。直到2月12日,《南方都市报》等广东媒体才被“授权”发布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某一突发事件的“杀伤力”由社会层面迅速扩展到市场层面是必然的。此刻,百姓在得不到“官方解释”的条件下,“谣言四起”也是必然。转而,百姓纷纷抢购相关预防药品和商品寻求自保纯属不得已而为之。如此一来,由正常供求关系变化而引发的价格变动,必然附加上由信息失缺加恐慌所引发的人为价格“扭曲”。可见,真要“追究”发生抢购的责任,板子绝不该打在咱百姓们的头上。
突发事件很难预防,或叫防不胜防。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不会因为发生了突发事件而责怪政府无能,但人民有权计较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和应对速度。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譬如,“9·11”事件后,美国和个别欧盟国家出现不明病毒到查明系“炭疽”病毒,再到具体的应对防护,整个过程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也许有人会找出理由强调,我们处置此类突发事件,从经验、机制到物质手段都与别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判断不假,但我们是不是更缺乏坦然应对突发事件的“民本心态”?
提出上述疑问,并非是为了指责谁。我只想说,曾经有几天明明气温超过40摄氏度,却非得报成38摄氏度,以避免出现社会性“高温烦燥”———影响“抓革命、促生产”的民族。应对本次突如其来的广东非典型性肺炎的区域性流行,有关方面是否起步就有“捂”的想法?因缺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