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蛮波(化名),14岁,家住潼南农村,8岁独自来渝闯荡,靠在菜园坝火车站扒窃为生,春节前夕因吸毒被送市公安局强戒所戒毒。 大洋网讯 昨天是蛮波戒毒“满月”的日子。他说,已不再怀念白粉的味道。而且,离家出走6年来,第一次想家了。 在市公安局强戒所,稚气未脱的“小粉哥”蛮波自述的离奇遭遇令记者感到震惊。 八岁成扒手 蛮波家里贫穷,读到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至今识字不足千个。当过兵的父亲脾气暴躁,常拿他打骂出气。8岁那年,性格倔强的蛮波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流浪至重庆菜园坝。 很快,他被一帮老扒手看上,收为“扒帮”小弟。20来岁的扒帮“老大”强哥给他提供食宿,条件是他必须每天出去摸包,摸来的钱全部上交。由于人小不易引起注意,蛮波每天都能摸得一两百元。半年后,老大率众去广州“发展”,不愿同行的蛮波从此在火车站一带“单干”。 “扒手是天底下最自由,来钱最快的职业。”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的蛮波如此评价他所从事的“工作”。每天清早和下午,蛮波就混进火车站,伺机下手扒窃旅客的财物。一旦得手,立即消失。随即出现在录像厅、游戏室和电影院等地,要么就躲在竹木街的出租屋内睡觉,每天如此周而复始。 前年年底,他扒窃一个青年旅客失手,被警觉的旅客当场揪住衣领,劈头盖脸一阵毒打,“那一瞬间觉得天旋地转。”好在旁人善意劝解,他才逃过一劫。在众人鄙视的眼光中,他溜出车站,跑到药房买点廉价药敷上伤口,休息了两天又开始“上班”。“没办法,自己的吃喝拉撒全靠这双手。” 不过,他挺自豪: “我在火车站混了6年,只被逮到过两回,算扒帮的高手了。最多的一次扒了两千多块,每天能收入一两百元。”记者算了算,这个小流浪汉6年竟靠扒窃“创收”20来万元。“我一分钱都没寄回家,我不愿回家。” 十岁染毒瘾 想象中,毒品与10岁的小男孩丝毫不相干。但蛮波从1999年起就开始与毒品结缘,许多同龄人此时还在父母怀里撒娇。 “别人说吸毒能治失眠,我哪晓得上了当。”蛮波称,可能是作案太多,长期心虚失眠。有道上的朋友说,吸白粉最治失眠。于是稀里糊涂吸了点白粉,不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竟狂吸成瘾。先是烫吸,每天要买50元的“包子”,到后来只有靠注射才能过瘾,每天支出高达150元左右。手里没钱,就出去扒窃,搞到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火车站一带的毒品零售商“小湖南”换粉,然后躲到安全地带尽情享受。“过瘾后去扒窃更疯狂。”蛮波说。 “9岁的时候,妈妈来火车站找过我一次,我坚持不回去,妈妈就走了,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每到新年钟声敲响,我也特别羡慕那些有人疼有人爱,笑容满面的同龄人。但我也能找到自己过年的乐趣———用扒来的钱到馆子‘搓’一顿,然后买点毒品回出租屋,在飘飘然的幻觉中睡去……” 抖“扒帮”黑幕 “靠火车站‘养活’的扒手上百人,其中40%的人都吃粉。”蛮波仿佛在炫耀他的见多识广。 业务好的每天能扒窃三四百元,还不会出事。最辛苦的是刚入行的小崽儿,收入全部上交不说,还常被人欺负,遭打得鼻青脸肿。 “ 扒帮”最喜欢的是打工专列,“那些出门打工的农民身上不仅有钱,还没得警惕意识,最好下手。”蛮波说,收入最多的一次就是从打工仔背包里扒得的。 “有时我们也采取走出去的战术,跟车到达县,在当地火车站摸包行窃,为节约成本,我们通常采用逃票的方式上车。去一趟都能找两三百元。” “来重庆6年,我基本没朋友。”蛮波挺遗憾。他说干这行的最不愿与陌生人打交道,怕出事。熟悉的就是一群10岁到18岁“扒帮”。“我们的行规是有钱大家用。”但多数时间是别人用他的钱,“因为我的业务最好。关系好了其实也无所谓。”说这话时,蛮波脸上有些自豪。 蛮波最后悔被抓来戒毒,错过今年春运最黄金的找钱机会。他说,1月26日晚,当他去火车站“买药”时,被埋伏民警一举抓获,第一次进了戒毒所。也第一次和这么多的人一起过年,还有丰富的文艺演出和年夜饭,这对他来说,简直在做梦。 少年盲流让人忧 记者:你为出走后悔过吗? 蛮波:不后悔,家里呆着没意思,还要挨打。 记者:你为何选择当扒手? 蛮波:走投无路,为了生存。 记者:今后有目标吗?想不想重返校园? 蛮波:没想过。就这样,我觉得挺好。学校也讨厌我这样的差生。今后还得靠扒窃挣钱。 记者:你有过真正的朋友吗? 蛮波:基本没有。江湖朋友多,同吃同喝,有难同当。电视里不都这样?平时大家交流的就是如何搞到钱,如何享受。 ———与蛮波对话,记者感到震惊。他对亲情的冷漠、对法律的漠视,让人心生寒意。强戒所管教民警张强有更深的担忧:类似的少年盲流、隐君子越来越多,年龄趋小,作案时的疯狂却让人触目心惊。他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避免更多蛮波的出现。 (重庆晚报 记者 许泉 实习生 汤伟) 五大原因诱发青少年犯罪 市公安局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专家昨日强调,青少年犯罪比例正逐年递增,特别是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越来越猖狂,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该所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青少年犯罪案件比2001年就上升20%,集中表现在偷盗、扒窃、吸毒、抢劫、强奸等方面。一些学校曾出现“学生帮会”,诱发群体性斗殴甚至犯罪。 该所前段时间对学校相对集中的我市主城某区调查发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正催化青少年犯罪活动,已查处的违法犯罪分子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8岁。某派出所辖区2000年共有23名学生触犯刑律,其中大学生9名、中学生12名。“双差生”违法犯罪频频,该区3年来先后有130余人次学生被“双差生”殴打、抢劫。一些离异单亲家庭的管教接近“真空”,该区80%以上的学生违法犯罪都是单亲家庭子女所为。 我市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杨俊称,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但有5个主要原因值得关注:一是个别地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败现象直接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社会上存在的不健康的娱乐和消费,诱发青少年犯罪。如过度泡迪吧、网吧引发打架、偷盗等;三是社会帮教机制不完善,许多单位顾不上做“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使他们觉得生活无着落,失去改邪归正的信心;四是家庭贫困、缺乏温暖和管教,使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泥潭;五是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精神空虚。甚至强化学生两极分化,变相歧视挖苦差生,造成差生自暴自弃,沦落为违法犯罪成员。 专家称,要想避免出现更多的“蛮波”,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积极改善社会环境和学校周边环境,改善家庭环境,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投身健康向上的活动,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警方也要加大对引诱、胁迫、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年人的打击力度,不够打击的劣迹少年应收容教育或送工读学校。对差生或流失生,应共同做好帮教工作。 如果不是在派出所,谁也不相信这些小学生模样的孩子竟是惯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