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京津冀开发数十亿吨“非常规水源”解水荒
2002年9月11日12:50 新华网
|
新华网天津频道9月11日电(记者 郗永年) 京津冀水荒严重,今年上半年三地政协委员中20多名水利专家对此进行了联合调查。最近他们在天津会诊时提出对策:三地应开发“非常规水源”(年利用规模80亿吨),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荒问题。
京津冀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人口1.11亿,目前面临严重干旱:人均水资源305立方米,为全国的七分之一;年均地表水总量264亿平方米,供水量高达424亿立方米。京津周边17条大河,近10年来年均河干335天。河北省按规定监测的8683公里河流,因缺水而污染变质4219公里,其中5类以上超劣质污染达3580公里。用专家的话说,目前状况是“有水皆污,有河皆干,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如何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专家认为除了“南水北调”,还应开发当地的“非常规水源”:节约用水、污水再生、海水淡化、雨水集存等。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多管齐下,集少成多,每年至少可利用非常规水源80亿吨,辅以外地调水,水荒完全有望解决。
一、节约用水,提高现有水量的利用率。专家认为节约用水应是三地长久之计,特别是工农业生产“用水大户”更要厉行节水,大挖潜力。三地每年工业用水30亿立方米,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15%到25%。目前天津工业用水最省,每万元产值耗水17立方米,而京冀高达39立方米和37立方米。近期挖潜节水目标只要达到天津水平,每年即可节水10亿立方米。农灌用水潜力更大,三地农田水资源每亩225立方米,利用率只有40%,不到美国一半;年农灌水总量190亿立方米,单位水量产粮是美国的42%。若开展科学灌溉,利用率提高20%,每年可节水38亿立方米。以上两项每年至少节水46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给三地的调水总量。另外,三地目前生活用水压力较大,每日每人用水:天津131升、北京248升、河北184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只要紧打紧算,每年仍可节水4亿立方米。这对解决2030年前人口增加每年新出现5-10亿立方米用水缺口,较为有利。
二、利用“第二潜在水源”缓解淡水压力。浅层地下的微咸水、污水处理的再生水称为“第二潜在水源”。专家调查中发现华北地区有58亿立方米的微咸水,含盐量2-5克/升,淡化成本2元/立方米(相当于自来水生产成本)。若利用30%,每年可以增淡水17亿立方米。三地每年排放污水30.6亿立方米,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回用量,每年还可增水12亿立方米。这29亿立方米潜在水水质虽比不上优质淡水,但可代替淡水用作农田、绿地灌溉和河、湖、景观补充用水,可缓解新鲜纯净水的供需压力。
三、利用海水资源,解决陆地缺水困难。专家指出三地紧临渤海,“以海补陆”十分有利。过去对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有所忽视,舍近求远,造成被动,今后应重视海水利用。渤海总水量1.39亿亿立方米,与外海相通,动态平衡,取之不竭,用之不穷。海水盐度31‰,矿化度不高,可直接“以海代淡”作工业冷却水。天津大港电厂取海水成本只有0.17元/立方米,冷却效果很好,可在三地大力推广。冷却用水占工业水的80%,解决了这个用水大头,即可大大减轻陆地淡水压力。二要淡化海水,开辟新水源。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完全成熟,淡化成本4-6元/立方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若加强开发投入,每年可望增水5亿立方米。这些水可冲厕、洗车、冲洗地面。
四、集存雨水,增加淡水总量。集存雨水是世界上新兴的增水办法。专家根据三地年降雨量和地面条件,认为完全可以集雨增水。城市可用硬化地面、屋顶,雨水管道,蓄、引、截、留,每年可收存3亿立方米雨水。农村用坑、塘、水窖,每年可收集5亿立方米雨水。雨水水质仅次于天然淡水,稍作处理即可广泛使用。每年用雨水可代替新鲜纯净淡水8亿立方米,填补未来新增人口所需淡水缺口,切实可行。(完)( 稿件来源:新华网天津频道 )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