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光飞 7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个旧城区危改片四合院保护院落挂牌,首批200处四合院实行挂牌保护。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岐山等为四合院保护院落揭牌并察看部分四合院。 保护好四合院 是市委、市政府的历史责任 刘淇强调,切实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四合院,保护好古都风貌,是市委、市政府的历史责任。他肯定了这几年北京市在保护古都风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面,做出了许多成功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说,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是有国际影响的,要加深对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对四合院要成片保护,旧城内不允许成片“推平头,盖楼房”,对此,态度要坚决,措施要果断;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市区两级财政都要研究探索新的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到2008年奥运会时,“新北京”,不仅是指建成了CBD、金融街开发区等,更意味着有效保护了历史名城,再现出古都风貌。 据了解,北京四合院中只有少数建筑精美或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其数量远远少于旧城内四合院的总体数量,它们普遍存在年久失修、拆改严重的情况。经过去年和今年两次调查,确定的1261处保护院落,基本是现存格局完整、房屋质量较好的四合院。今后,北京市将从法规、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强对四合院的保护工作。 专家考察四合院:于谦祠被破坏 7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与新华社、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华夏时报等媒体同仁一起,跟随6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考察了四合院保护情况,他们是全国政协委员、“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以保护古代村落著称的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专门从事人文奥运与环境项目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沙莲香教授,原北京市规划局局长、总建筑师刘小石和总建筑师李准先生。 专家组首先来到了东城区东总布胡同10号,它是同仁堂乐家建的,现在是一个叫“贡院仿膳”的饭庄,东西都已搬走了,只等着拆迁;它南面的是贡院头条2号,先前是法学界泰斗钱端生家住的,后来被前苏联真理报、塔斯社看中租用,现在为铁道部某单位办公场所,在保护院落名单之列,但墙上写着“拆”字,记者看到墙上贴着由东城区国土房管局7月2日发布的东房拆告字〈2003〉第010号拆迁公告,贡院头条2号院赫然在拆迁之列。专家们站在院子的东墙外,品评着它那高大完整的屋体、曲线优美的飞檐和葱茏的大树。 随后又来到位于东裱褙胡同的于谦祠。通过前面的施工围子后,可以看到门旁墙上刻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于谦祠——北京市人民政府1984年5月24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1984年9月立”。进入简朴的院门后,大家发现里面除了几间被捅了顶子、掀了瓦的房屋骨架外,已是一片瓦砾破烂场,百年长成的几棵枣树有的也被剥了皮。当天22时30分,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播放了现场这一惨状和报道。本报记者在摄像机旁看着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对着镜头说:“这一情况超乎想象,可恶!可恶!” 刘小石先生说,于谦是明朝保卫北京城的民族英雄,几百年来人民一直都在纪念他,传颂着他“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吟》,他那为了社稷苍生不惜像石灰一样“粉身碎骨”、以自己的清白服务于人民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当时没有他率军奋起抗敌,北京古都早已被北方的瓦剌部族大军平了。 “但今天这位为了保卫北京城而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民族英雄却被钞票打倒了。”专家们这样评价。 参加这次考察的一位新华社记者说,他是去年11月发现于谦祠被破坏的,他向北京市文物局询问此情况时被告知于谦祠并没有被该局批准拆除,据说于谦祠以后可能要被保留在开发项目的“肚子”里。本报记者在网上搜索“于谦祠”时发现所有相关网页已被删除。于谦的老家在杭州,据悉,浙江省搞的30集电视剧《要留清白在人间》剧本已于去年4月脱稿,省委宣传部已将该剧纳入“五个一工程”重点规划项目。 于谦祠南边不远是麻线胡同3号院,墙上刻着“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城区人民政府1986年4月立”,同时也写着“拆”字。它先前是晚清一位大臣私人花园的一部分,后来成为民国初期总理唐绍仪的宅邸,现为军产。一位年轻军人经向上汇报同意后,让我们进院得以领略历史名人的遗风,只见院内假山门洞曲径通幽,一潭清水倒映林木;长廊连接高大正房,气宇轩昂;百年银杏(二级古树B00677号)参天,掩映清凉世界。等待它的命运是什么?一位军人说“要拆”。 居民说,胡同快找不到了 来到西城,专家们浏览着两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筑”,感叹北京城正变得越来越陌生,原有的亲切感、人情味都淡漠了,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是少见的。但一进入两侧绿树成荫的胡同,老人们就孩子般地兴奋起来,欣悦并赞美。 丰盛胡同71号院虽已被拆得差不多了,但从其大门、屋宇和露出的大梁等上仍可以看出它的气派不凡,惹得记者们纷纷摄影、摄像,只有把这个阎锡山家眷住的四合院留在画面中了;藏在静僻处的鲜明胡同4号院气韵隽永,好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美女,院墙上边花纹做得精巧,门两边卧着两个可爱的小石狮,主人不在家,但仅从观察门孔里看到的漂亮影壁和月亮门就已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由衷的赞美,但种种迹象表明,恐怕它也难免被拆命运;风格独特的山门胡同20号院是著名梨园人士童止伶住的,11号院门上镌刻的一幅对联依稀可见:“简易高人至,萧疏旷世风”,居民在向记者讲述它们的故事时语气中充满了爱怜和不舍。 砖塔胡同与兵马司胡同之间已被拆得七零八落,但恰恰又彰显出四合院那特有的一片片绿色。谢辰生先生说,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不会形成这些庭院绿色的。走在深深几许、弯弯几道的胡同,虽然两边已被拆得面目全非,但记者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的那种惬意,也许是家的感觉,说高一点叫“天人合一”吧,也许是专家们所说的亲切感、人情味。 一些正坐在胡同里聊天的居民对记者说,外国人的东西你比不了,又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都丢了,胡同快找不到了,北京还是北京吗?专家也有这样的疑问。 大乘胡同1号院内花草繁盛,房屋高大,结构完整,原是国民党宋哲元将军的宅邸,后来是周总理的作战参谋的住所,女主人热情地让我们进去参观,说他们马上就要搬家了,房子大修过,以后可能要拆,住在这儿夏天从来是盖薄棉被的。 孟端胡同45号、甲45号和45号旁门不是一般的四合院,有皇家宫府的气派,据说是清末破落的王爷载卓的卓公邸。专家们一个个屏声静气朝圣般地进入参观,眼睛发亮,赞叹不已,一位摄影记者也被长时间迷在里面了。陈志华教授与谢辰生先生交流说:“太好了!格局非常完整,不一般,多好的建筑!多好的绿化!应该请市领导来看看。这样的房子要拆没有任何理由。”但45号院居民说要拆,墙上也写着拆字。 孟端胡同39号院也在北京市确定的539个保护院落之列,它是私宅,但记者看到屋顶已被挑了,房主说,6月21日未经她同意他们就这样干了,北京市信访办的人也认为这不合适;同在保护之列的43号院,7月6、7日也被拆了。当来到记者6月13日目击拆毁四合院的现场——东养马营17号时,看到院里从房上拆下的砖瓦木料等摆放还算整齐,工人说他们是市文物局古建队的,这个院子是要“迁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