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冲在前 记奋战在三河尖一线的共产党员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14日19:52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郑州7月14日电(记者訾红旗)7月1日,突然袭来的特大洪水,把位于淮河上游的河南固始县三河尖乡变成了汪洋泽国。洪灾就是命令,三河尖乡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200多名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奋战洪涝、保卫家园的颂歌。
三河尖,位于淮河上游泉河、史灌河、淮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紧邻安徽的王家坝。这里海拔只有24米,不但是河南省的最低处,也是淮河上游的最低处,当地有句俗语:“上面蛤蟆尿泡尿,三河尖淹得嗷嗷叫”。
7月1日,泉河、史灌河、淮河水位全线上涨;7月3日夜12时,三河尖水位高达28.02米,超过警戒水位4.02米。处在三河环绕之中的三河尖乡,一半土地淹没在洪水之下,路边四五米高的杨树只能看见树梢。东部的蚌山、汤岗、王楼三个圩区,犹如漂浮在大海中的小舟,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摇摆起伏。单薄的堤防内5000多名群众、6000多间房屋、3万多头牲畜和6000多亩农作物,处在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中。
面对罕见的洪水,三河尖乡党委、政府沉着应对,精心组织,明确岗位责任。7月3日上午,史灌河、泉河水位陡涨,汤岗、王楼、蚌山圩堤相继告急,蚌山堤埂突然出现塌方、裂缝、渗漏等重大险情,堤上群众一时慌乱起来。闻讯赶来的乡党委书记郭克明,第一个扛起沙袋,带领群众填补塌方处。群众很快被组织起来,有的打桩,有的填土,有的铺压防渗雨布,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险情被排除,大堤守住了。这时已是下午3时,郭克明只干吃了几口方便面,又匆匆赶往下一个险工地段。
年届退休年龄的老党员潘同凯,因身体有病,一直在家休养。当洪水来临时,他主动请战。他说:“我年纪大了点,但有防汛经验,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出出主意。”从此,潘同凯就睡在潮湿的大堤上,后背上起了大片湿疹,有的地方被挠出血来。乡人大副主任郭文亮,由于连日劳累体弱,吃饭没规律,得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他硬是打着点滴坚持在抗洪大堤上指挥;副乡长李泽龙,接到岳母病危的通知,眼含热泪,硬是没离开大堤半步……乡党委书记郭克明说:“洪水当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实践‘三个代表’。”
乡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极大地激发了三河尖乡基层党员的抗洪斗志。在大水包围的三河尖,活跃在最前线的都是共产党员的身影。
蚌山村村支书李可勤,时刻关注着大堤的安危和群众的安全。加固大堤、处理险情,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哪家屋内进水,哪家房子是险房,他一清二楚。五保户张玉珍是个70多岁的老人,所居住的房屋距大堤又最近。洪水一来,李可勤首先想到的是张玉珍的房屋能否经得住洪水的浸泡,他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7月4日上午9时,当李可勤把老人背出她的房子不到5分钟,只听见一声闷响,这座老房子就倒在了大水中。
7月10日夜9时,王楼村西的圩堤出现塌方。村支书黄永权带领党员应急小分队迅速出击,一面锯树打桩,一面顶风冒雨坐船到河中心的废坎上取土。由于天黑,风大雨急,载土的小船行驶在没有航线航标的庄稼地里,仅凭人们对喊的声音和一把手灯判断方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连续奋战了8个小时,终于保住了大堤。天亮时,村民们看到泥人一样的村支书满脸疲惫的神情,心疼地说:“黄书记,好好歇歇吧。守堤护家是咱全村人的事,这苦不能光让党员吃。”
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尽管三河尖乡的群众仍然被漫漫洪水围困,但没有一人伤亡,他们人心稳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蚌山村年近70岁的老人李克洲对记者说:“每次来洪水,走在最前面的都是共产党员。有共产党员在,这次大洪水也一定能战胜。”(完)(来源:新华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