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蛙人”:苦累危险都不怕 只要防汛得保障
2002年7月5日09:47 华龙网-重庆日报
|
“威马逊”加鞭而来,风大雨急,申城防汛进入战备状态。
昨晚11时30分,正在鲁班路泵站抢险的潜水员张阿才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有4名潜水员正在水中奋力抢险,确保黄浦江水不倒灌。电话中,可以听到阵阵风声。
其实,这样的工作对潜水员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他们每天都四处奔波,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些潜水员成年累月在下水道或泵站的污水中作业,每年清除的各类垃圾至少有几万吨,有人形象地把他们称为下水道中的“蛙人”。
每当进入汛期、暴雨倾盆之际,是潜水员们最忙和最累的时候。如果不是他们在汛期之前就把泵站检修好,把所有的下水管道疏通好,在大雨降临的时候及时清除管道内的垃圾,那么,汛期的申城就不会一如往常,而很可能遍地积水。“蛙人”的一天
上午8时10分,罗洪明穿着100斤重的潜水服,慢慢沉入广中西路边的河浜。在污水中,他的眼前一片黑暗。凭着经验和感觉,他张开双手摸索着,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到涵管中。挪动时,他避让着钢筋和碎玻璃,不让潜水服被划破。终于,他的手触摸到了淤泥,“给我桶。”38岁的罗洪明对着头盔内的对讲机说,然后开始往外掏淤泥。
这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记者一直都和“蛙人”罗洪明呆在一起。上午11时,罗洪明已经在污水中呆了3个多小时,从管道中清理出130多桶淤泥,大约有3吨重。上午11时12分,罗洪明终于出水了。穿着30多斤重的铜鞋,他扶着竹梯一格一格艰难地爬上来。摘掉头盔的一瞬间,他被强光刺得睁不开眼,因为他在下水道里呆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和罗洪明一起出动的有6个人:3名“蛙人”轮流下水,1名带班负责空气管、风镐、保险绳并保持与管道内的联系,2名辅助工拎出垃圾,分工很明确。其中一位“蛙人”告诉记者:“这样做不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潜水员在水下遇到危险,就需要马上派另外1名后备人员下去搭救。”
中午,他们在一家餐馆吃5元钱的盒饭,饭后躺在树荫下小憩一会儿。到下午5时收工为止,他们大约从涵管中清理出300桶淤泥,泵站的淤泥池全被堆满了。
等回到他们在虹梅南路路桥下面的工房,已经是晚上7时半了。提了几桶水,简单地冲个澡。吃过晚饭,罗洪明已是浑身酸痛,躺在床上不想动。“蛙人”的装备
记者在现场试了试那套重型潜水装备,光那双铜鞋就有30斤重,记者穿上它试着走了几步,感觉举步维艰。还有那副头盔,大约也有30斤重,加上防护服和铅块,这套潜水服一共重90多斤。记者提了提几桶淤泥,死沉死沉的,每一桶都有40多斤,不一会儿手就被勒出一道红印。
“蛙人”的脖子上要挂上一块40多斤重的铅块,“蛙人”伍成友告诉记者:“没有铅块,人根本沉不下去,铅块可以使人在水里固定住,不会被水流冲得东倒西歪。”
“蛙人”们配备了一些先进的仪器,像那块硫化氢测试仪,德国进口,要2万多元。另外一块国产的一氧化碳测试仪,也要3000多元。“没有这些仪器,我们是不敢轻易下去的。”伍成友告诉记者。
每次下窨井之前,“蛙人”们先拿出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测试仪测试井中毒气的含量,确定没有危险之后,他们才穿上潜水服,手持风镐下井。因为有些泥浆已经板结成硬块,只有用风镐才能把它们冲碎。“蛙人”的遇险经历
“有一次水下作业,我的潜水服被钢筋划破了,我赶紧扯了3下保险绳,上面的人马上把我拎了上去。等我上来的时候,污水已经没到了脖子,要是晚上来一两分钟,就不好说了。”伍成友说。
正因为这样,“蛙人”们平时在水中,对玻璃、钢筋或者尖利的水泥板都很当心。如果潜水服被划破,人又被卡在管道内,那就性命堪忧了。
有一次,“蛙人”赵学峰在一个无水的窨井内疏通管道,面罩内没有接通空气管。当风镐打通堵塞物后,一股毒气弥漫开来,赵当即就一屁股瘫软在井里。伍成友一看情形不对,马上用空气枪稀释井内毒气,派人下井把赵救了上来。
还有更惊险的,一位“蛙人”在施工中由于水压过大,被吸进管道卡在里面,当时就昏迷过去。得知情况后,有关单位派了几名潜水员前去救援。他们下到管道中将这位遇险者救了出来,送到医院抢救。当时参加救援的张阿才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晚去10分钟,他肯定没命了。”
还有一次,东川路一处管道施工,管道内硫化氢的含量严重超标,当即把几名施工人员毒倒。“蛙人”们赶到后,用硫化氢测试仪一测,不禁吓了一跳,管道内硫化氢的含量超标400多倍。“蛙人”张阿才下到管道内,用消防水枪和空气枪稀释超标的毒气,足足干了几个钟头。情同手足的“蛙人”
谈到同事之间的关系,伍成友有些动情:“能不好吗?人一下到水里,他的命就交给你了。所以说,如果大家的心里有歪心或者有矛盾,活儿就做不好。”讲这话时,伍成友冲记者晃了一下手中的保险绳。
“蛙人”们都知道,这根保险绳对于他们就是信号绳,维系着水下和地面的联系。水里的“蛙人”拉一下绳子,意思是让上面的人继续放一下绳子,他还要往里面走;拉两下,意思是准备往回走,请上面收绳子;连续紧急地拉三下,那就意味着潜水服被划破了,或是遇到其它险情,要上面赶快收绳子。
所以说,心地狭窄的人是不适合做“蛙人”的。“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团结,相互配合。”伍成友说这话的时候,其他“蛙人”不住点头。
在施工现场,每当同伴下水以后,地面上的人都神色凝重地关注着水下的情况,一点点异常情况都让他们十分紧张。水下的伙伴如果碰到麻烦,地面上所有的人都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上海离不开“蛙人”
在防汛第一线,“蛙人”是一群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但他们却又都不愿多说自己。在城市街头,你可能有机会看到他们穿着一身独特的行头,小心翼翼地走下竹梯,然后就消失在下水道中。你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喜怒哀乐,但他们已和我们这座城市的防汛工作联系在一起。
记者从市政工程管理局安全监督站了解到,拥有“上海市市政(公路)水下工程潜水作业安全证”的企业在本市共有8家,而持有“潜水作业证”的潜水员则有80多人,大多来自江苏溧阳。
除了防汛时的抢险救急,上海市的许多市政工程都离不开“蛙人”们。2001年5月,地铁1号线延伸段要经过东川路,需要打桩架桥。桥墩里面的污水管内硫化氢严重超标,1名施工人员中毒身亡,打桩的工作被迫停顿下来。张阿才这些“蛙人”下洞排险,清除掉毒气,打桩才得以继续。市政部门告诉记者,“蛙人”们参与的重大工程还有地铁2号线、共和新路高架、浦东白龙江排水工程等。
市政局安全监督室的胡主任经常和这些“蛙人”打交道,谈到他们,胡主任很有感慨:“这些潜水员的工作风险很大,他们很能吃苦。清除管道内垃圾,拆封管道头子都是他们的活,防汛和市政建设离不开他们。”向“蛙人”致敬
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记者走近了“蛙人”这个不大被人了解的群体,跟罗洪明、伍成友这些成年忙碌在上海下水道中的“蛙人”相处了一天。在接触的几十个小时内,记者被震撼了———为他们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随时会遭遇的各种危险,更为这些“蛙人”的坚韧、责任心和乐观所打动。
他们身穿厚重的潜水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在污浊不堪的臭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在许多时候,挖掉一块块泥浆块,掏掉淤积在管道中的垃圾,双手就是他们的工具。他们随时可能被水流冲进管道,被毒气毒倒,但却没有丝毫的退缩。
因为,这是“蛙人”的职责。
没有这些“蛙人”,上海的许多下水道可能被堵塞;没有他们,暴雨之后某个角落的积水可能久久不退;没有他们,居民区也不时会污水横流……“蛙人”为上海的防汛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没有怨言,不求回报。
感谢你们,上海的“蛙人”。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