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装备中国世界遗产 大佛“病症”得医治(图)
2002年9月7日09:31 新华网
|
(记者 刘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多处珍贵世界文化遗产开始打破传统,“配备”大量高科技的保护手段。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管理处的谢辉认为,在打破传统保护的基础上,科技的手段能使这些星球的历史见证物永葆青春。
目前,中国有28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这其中有21个属于文化遗产,3个属于自然遗产,4个属于自然与文化综合性世界遗产。
位于四川高71米的世界第一佛——乐山大佛,是中国仅有的4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1200岁高龄的大佛由于风化严重,岁月的沧桑使其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虽然中国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对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但效果不佳。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注重科学的保护方法。专家们利用超声、声波、地勘测、电阴率法探测以及微测探等科技手段为大佛检查病因,并对大佛实行危岩加固,采用108块岩体试验小方块进行材料对比,选用其中最合适的岩体材料为大佛美容。
目前,中国针对大佛的主要“病症”,着力研究造像岩体防风化技术、生物侵害与生物风化技术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称,这套系统的科学研究将揭示侏罗白垩系地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机理,不仅能有效保护大佛,还将使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建于1420年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的专用祭坛。199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天坛在保护与管理中加大科技含量,达到了明显的保护效果。
当地政府不仅投资近百万元在天坛的中轴线和重点部位安装了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还建立了电子导游设施,专家们同时还对天坛古建筑的防火、防雷、防虫及石材的风化等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
天坛公园副园长高嵩说,科技在天坛保护和管理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将使古老的天坛充满活力。
此外,中国还对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采取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运用这种技术可以从任意视点、任意视角观察洞窟的真正三维立体图像。
过去,考古学家要临摹壁画,至少10多个人工作一年才能恢复洞窟,而现在他们只要配置一台打印机,就可以按任意比例完成洞窟的复制。
敦煌洞窟壁画以世界上罕见的长达千余年的文化历史内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敦煌文史资料、文物图片及专家成果研究实现数据库管理之后,世界各地的敦煌研究专家足不出户就可对洞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达到研究与保护两重目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有很多世界遗产都加入到了科技保护的行列之中,如九寨沟、故宫等地都配备了大气环境监测器,专家们可以随时了解景区空气的质量情况,全方位保护珍贵的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说,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造化和人类历史精神成就的见证,保护好它们是人类世代的任责。(完)
公元713——803年间依山岩凿成的乐山大佛(网片由网友提供)
专家称:世界第一佛将长期接受美容护理
(记者 刘谨)刚刚结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面部整容的乐山大佛,在自己1200岁生日之时,以庄严、洁净的面孔出现在游人面前,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吴胜利认为:虽然大佛已具备了良好的“皮肤状况”,但他仍将继续接受长期而科学的美容护理。
吴胜利说,这座世界第一佛的“皮肤状况”与周边的空气质量、风化、酸雨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此,中国还没有彻底根治风化和雨淋对大佛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下,大佛应该得到定期、有效的美容护理。
据了解,大佛做一次面美容的花消一般都在20-30万人民币左右,而一次日常全身护理修复都在2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要大修大动,至少也得上亿元。吴胜利告诉记者,瞻养大佛不是件轻松的事儿,给大佛做护理早在上个世纪初就陆续开始了,但到了这个世纪,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应当成为大佛护理中最主要的方法。
据了解,目前中国科学院正着力研究防止大佛风化的“护肤品”,他们力图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皮肤材料”既焕发千年大佛的青春活力,又能长期使其面部不受损害。
早在1899年,一位德国人用玻璃相机拍下了历经沧桑的千大佛,从照片上看,当时的大佛面部杂草丛生,伤痕累累,几乎无法辩认其真正的面容。虽然在这期间有过几次小修,但都是民间行为,效果并不明显。1961年,中国对抢救大佛动了真格,陆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美容后的大佛容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直到去年3月,耗资近百万人民币最大规模的一次美容后,大佛一改当年发髻脱落、鼻梁发黑的苍老神态,再现年轻时的青春风彩。
虽然不少人对最新美容后的大佛面容并不习惯,认为“化装”后的大佛粉打得太厚,那白皙的面庞并不如具有历史沧桑感的面容那么有吸引力,但经过治疗后的大佛至少可延长数百年的寿命。
吴胜利说,见过大佛原来面貌的人,现在有一段习惯的过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佛面部的颜色会与身体越发接近,从观赏的角度讲,人们会逐渐接受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说,为大佛美容不仅是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大佛的保护更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完)
头与山齐的乐山大佛(网片由网友提供)
新闻背景:乐山大佛
(记者冯昌勇)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汇合处凌云山上,通高71米,临江端坐,雍容大度,显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在世界各地石窟佛像中,乐山大佛系世界古代第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体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乐山大佛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前后经历四代皇帝、整整90年才完工。大佛建成距今已有1200年。
乐山大佛的始创者海通禅师,系贵州人。当初到凌云山结茅,见凌云山下三江汇流、浪涛汹涌,舟楫人亡,农由淹没,于是发宏愿造一巨佛来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然而,历千年苍桑的乐山大佛由于受风吹、酸雨、水渍、江水冲击和游人日增的影响,加上大佛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又建在本身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近年来大佛风化明显,发髻脱落,鼻梁发黑,佛容日渐黯淡。
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在唐朝初建时期曾有“大像阁”保护佛体,后毁于明代兵火,如今在大佛两侧的崖壁上,仍可见残存的几十个梁柱孔穴。据专家们考证,大像阁独道的排水体系对大佛的防水渗透、冲刷、防风化和通风排湿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像阁庇护大佛数百年,大佛也许早变成一堆石头了。
中外专家们忧虑,没有了大像阁庇护的乐山大佛不能维持多久,也许百年以后甚至数十年后人们就难睹佛容了。
据乐山大佛管委会介绍,大佛现状牵动了海内外。不久前,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和专家考察了乐山大佛,并对大佛保护举行了“会诊”,认为如何科学地保护大佛,实际上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建议中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对此开展专题性研究。
经过长期的准备,包括制定缜密的维修方案,四川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在专家充分论证和现场指导下从去年3月24日开始对乐山大佛进行清洁修补工程。整个工程耗资2亿5千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0万美元。(完)
可坐百余人的乐山大佛足(拍摄:罗小韵)
乐山大佛凌云崖九曲栈道之一(拍摄:陈庭全) ( 稿件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