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海鑫集团债务没有悬念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03日04:24 北京青年报 |
|
|
海鑫钢铁集团目前运转正常供图/《华商报》
海鑫创始人李海仓
山西运城市政府证实,海鑫集团负债率仅为35.27
%李海仓怎么也不会想到其身后的海鑫集团竟是如此的不平静,一场财务数字上的交锋在三晋内外闹得沸沸扬扬。
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为海鑫正名的山西省运城市政府,日前公布了其对海鑫公司的家底调查结果———贷款15.0949亿元,负债率为35.27%,2002年海鑫纳税总额2.1271亿元。
迄今为止山西运城公布的数字反响平平,尚未遭到数字质疑者的新一轮攻击。
但早前骤起的质疑声浪言犹在耳,李海仓遇害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似乎在证实着“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怪圈”的存在,穿过20年的改革长征路,一代民营企业和他们的企业家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质疑从何而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海鑫的质疑开始于李海仓突然遇害之后,而在此前的20年,李海仓身边更多的是梦想、成功与荣誉。
李海仓身后遭遇的第一份质疑是海鑫集团(李海仓)所欠各方资金已经超过30亿元,据说这份质疑援引于“公安部收到的一份举报材料”。
这份质疑很快遭到了否定,说法来自于山西运城工行,一位人士说,1月25日运城市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召开联席会议紧急磋商,最终的结论是:海鑫集团的资产状况良好,并无偿贷风险。运城方面还表
示说,海鑫集团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4.1%,远低于国内同业。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称,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运城中心支行的一份贷款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海鑫集团的贷款数额庞大———海鑫钢铁有限公司未还贷款295220.59万元,上述数额已经接近了整个海鑫集团的全部总资产———30亿元,而此前李海仓本人及海鑫集团对外统一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则是34%。
该报道还说,由于海鑫集团目前可查明的6个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都有资格独立向各银行申请贷款,同时,海鑫集团在运城市以外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也尚未统计,因此,整个海鑫集团在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承兑汇票、抵质押贷款总额将会达到多少,目前尚不得而知。
在纳税方面的质疑是,据说运城市国家税务局得到的统计数据为:2002年海鑫缴纳的税款总额为13671万元。海鑫方面的说法是:在闻喜县2002年财年的2.6亿元财政收入中,海鑫一家就贡献了1.8亿元。其中,包括海鑫缴纳的国税1.6亿元,地税2000万元。这一数据与海鑫公布的数据相差4329万元。
争论的焦点在哪里
李海仓遇害后的一个月间,有关海鑫迷局的舆论并不是一边倒的。
财务数字上的博弈是激烈的,很快就有人为海鑫细说原委。他们的观点十分明确———“有关海鑫集团在银行贷款累计为29.8亿元的说法多有不实”。他们的理由是———抵质押贷款是贷款方式的一种,不应重复计算;承兑汇票贴现占用的贷款额度,不能算做企业负债;企业在开出的承兑汇票里面有50%的保证金已经给银行,实际未结清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是11045万元,而并非22090万元;涉及银行授信的12548万元,这是各有关银行给海鑫的授信额度,在海鑫没有实际贷款之前,尚不能算做贷款额度;对外担保97184万元,是海鑫根据有关金融制度,给运城市相关效益好的企业提供的担保,是或有负债,而并非实际负债。
按照他们的数据,海鑫的财务是这样的:海鑫钢铁有限公司从运城市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是90529.53万元,而从太原几家银行各支行的贷款余额则是49375万元,也就是说,目前海鑫钢铁有限公司贷款余额总额是150949万元。
直至此次山西运城直接出面为海鑫正名之前,支持海鑫的观点在不断提供着新的数字。
事实上卷入一场数字的争论,不但有凑热闹之嫌,而且真正的意义不大。
长期的观察者可以留意到,从质疑角度看,质疑正在有点走向模式化,但从另一角度看,却别有价值———命案爆发,李海仓与海鑫才成为质疑焦点,而在此前的20年,飞速增长的海鑫为何默默无闻且平安无事?假设没有命案,海鑫是不是也不会受到什么质疑?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民企积蓄了相当惊人的能量,李海仓与海鑫所遭遇的一切是又一次的故事重演吗?时间会作出最好的回答。
文/本报记者供图/Photocom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