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新闻网】 华声 真的假文凭固然要打,而假的真文凭更不应放过。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平常不见学习,几年后摇身一变,名片上却多了“硕士”、“博士”头衔。 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通过再学习来提高综合能力,本无可厚非。但其中不乏一些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人物,平常埋头于“工作”,不学习、不考试却能轻松拿到学位。 两会期间,这种“文凭腐败”、“注水文凭”的话题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极大关注。为何产生“注水文凭”、“注水文凭”有哪些危害、如何给“文凭”挤挤水分——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陆善镇、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毛达如四位老校长。 干部为何都爱高学历 “一些干部、企业负责人进行在职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本身并不是坏事情。但可能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以至出现如今社会上对‘官员、企业家上学’发出了‘文凭腐败’的质疑。”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认为:“文凭热现象的出现,完全是用人体制‘追求高学历’造成的。” 吴树青校长说,我国现在在用人制度上“唯学历是从”,认为学历层次高,能力就一定强。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人动辄就是博士、硕士,而且单位在工资、职称评定以及干部提拔任用方面,学历似乎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参考内容。 所以,对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来说,高学历帽子不仅仅是“炫耀的资本”那么简单,闪闪发光的“文凭高帽”将成为关系其升迁的重要砝码。因此,不少人纷纷抢着往身上“镀金”。 记得三年前,记者在河南某县采访时,该县大到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小到乡长、派出所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经济学硕士”、“法学硕士”的称谓,该县领导的“水平之高”令人咂舌。然而就是这样一群“高材生”竟让全县100多万群众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细问方知,原来学历都是花钱“买”来的。 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贴金,竟不惜从小贩那里直接购买假文凭。 “学位层次高,就一定能做好领导,当好企业领头人?我看也未必。”吴树青指出,一个人在学科上可以有建树,但却未必做得了领导,而有的领导未必是高学历,却照样可以干得更好。 但这一点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吴树青说,在如今用人体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之前,高学历、高文凭还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 “注水文凭”怎样出炉 “在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国家允许在职人员延长在职学习期限,减少他们的工作量,允许接受再教育,本意就是让他们提高能力。但现在这种教育制度却演化成了‘招牌’学习,这是没有想到的。”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陆善镇对此感到忧虑。 据了解,不单一些干部,现在有很多人读在职研究生平常也不到学校来。其论文怎么写的也不知道。 “读研究生,三年脱产本已很难,不脱产就似乎更难。”陆善镇校长说,现在一般的大学生读个硕士、博士学位,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花费很多的时间,有时可能还要答辩几次才能通过。而一些人平时要忙于处理业务,业余时间要忙于应酬,没有多少充裕时间完成课程,却能轻松拿下文凭,“这不是假文凭是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与学校把关不严有很大关系。陆善镇校长认为,面对一些官员、企业负责人、大款,高校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用之人”大开方便之门,不惜出卖学校声誉和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成就某些投机取巧者。 应该说,这种“学权交易、学钱交易”是造成当前“注水文凭”速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违规”拿文凭有五大危害 “这种‘注水文凭’现象,如果不加管理,将危害无穷。”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指出,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不安分守己地拿“速成文凭”,表现在当前主要有五大危害: 第一是对学位制度构成挑战。“注水文凭”如同造假,其含金量自然不敢恭维。但表象上却与真文凭难以分辨。看似一样的文凭,反映的水平不同,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学位制度权威性的质疑。 第二是人为制造不公。莘莘学子要通过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寒窗苦读才能获得的东西,有些人却可以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轻而易举到手,付出与获得的失衡会引发极大的心理伤害,人为制造的不公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是造成人才管理混乱。在当前以学历定前程的时代,有没有文凭、文凭高与低结果大不一样。文凭真假难辩将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制造混乱。有些人虽然拿到“注水文凭”,但由于没有经过正规课程教育,素质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但却很可能凭这种“假以乱真”的文凭被委以重任;而有真才实学但没有文凭的人会受到“冷落”,这个后果也令人担忧。 第四是败坏学校声誉。某些素质不高、但拿到该校文凭的“造假者”,其能力水平会让人对学校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一些人可能会拿着到手的“名校文凭”四处炫耀,甚或是利用人们对高校的信任招摇撞骗。 第五是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注水文凭”是典型的不劳而获,是欺骗。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公款挪用、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显而易见。 另外,“注水文凭”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一位官员来说,如果在文凭上、学位上敢造假,那他难免也会在政绩上造假,在仕途中腐败。 如何挤出“文凭”水分 现在,这种“注水文凭”现象在有些地方比较严重,大有“地方包围中央”之势。有教育专家指出,文凭腐败不但引发人们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信任危机,而且败坏了党风、学风,必须立即刹住这股歪风。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毛达如认为,要想减少或杜绝“文凭腐败”,只有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三个渠道齐抓共管。 他说,国外一般都实行普通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系统。硕士、博士走的是普通教育的层次,毕业后可以进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基础的研究。而在职学习再往前“走”就是应用学位,可以拿应用文凭,比如技能证书,一样被社会认可。拿着这一纸证书可以去就业,经营国家也给予贷款。 “这种重视实际能力的‘应用学位’制度,我国也可以借鉴。”毛达如校长介绍说,国家应加强对应用学位的宣传,这样就减少了一窝蜂涌向普通教育现象的发生。 再一个就是政府和企业应转变“唯学历化”的用人观念,可以通过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注重实际能力考核,这样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实际上,在“注水文凭”出炉的过程中,参与“制假”的学校也难辞其咎。毛达如校长认为,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学位条例办事,抵制“权钱诱惑”。 据了解,今年北大准备正式实行学位“匿名评审”制度,这将使“注水文凭”的灭亡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