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9 09:33:38 2003全国两会之报告诞生记 两会期间政府报告修改21处 字里行间凝聚民智民意民心,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 2003年3月18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大会。9时14分,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反应热烈,给予高度评价。政府工作报告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 1 历时150多天 总结过去5年 1998年以来的5年,是很不平凡的5年————这5年,跨越世纪之交;这5年,衔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两步”战略;这5年,中国人民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和罕见自然灾害的冲击,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在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之际,全面总结5年来的成就和政府工作的经验,着手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是在朱镕基总理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报告正式起草,到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前后150多天时间,经历了一个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的过程。2002年9月初,按照朱镕基总理的指示,国务院研究室便组织相关人员着手进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前期准备工作。10月8日,由来自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30多名人员组成的报告起草组正式成立,开始报告的起草工作。 面对过去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政府工作报告该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又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答卷?对下届政府又提出哪些建议?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 起草组成员首先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和党中央、国务院近些年来的重要文件。他们阅读了300多万字以上的文件材料。随后,起草组又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人士和经济理论界专家的意见。 一次次广泛讨论,一次次集中研究。去年10月20日,起草组将《关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初步设想》的报告,送到朱镕基的案头。 朱镕基认真审阅后,对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作了重要指示,特别要求做到“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尊重历史,一切归功于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充分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部署,总结5年来的政府工作,提出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起草组以强烈的责任感,密切配合,殚精竭虑地开展工作。大家反复讨论、研究,吸收各方面好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修改,推敲…… 2 报告力戒空谈 把握三个原则 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力求全面客观地记录本届政府5年工作,不事铺张、力戒空谈。此外,根据政府换届的特点和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要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经过缜密思考与反复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在总体篇章结构上,分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这两个部分。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用于对本届政府五年工作的总结,而五年工作总结中又用一多半篇幅突出了经验体会的内容。 据介绍,在确定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结构后,起草报告主要遵循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五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同时也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突出重点。侧重总结五年来的政府工作,特别是工作中的体会,对今年的政府工作只提出原则性建议。总结五年工作和提出今年工作建议,既注意突出重点,又尽量兼顾到各方面,有详有略。 ————文风朴实。报告五年工作,主要用事实、数据和工作思路、措施加以说明。总结工作和提出建议,都力求减少一般性议论,体现朴实无华的要求。 3 成就恰如其分 问题清醒坦率 据介绍,在确定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结构后,起草报告主要遵循把握了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文风朴实这样几个原则,根据上述原则,政府工作报告在字里行间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基调。 “实”表现在讲成就恰如其分。报告用凝练的语言扼要回顾了过去5年的国内外环境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5年来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8个方面叙述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实”表现在讲体会全面深刻。报告集中讲了9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和体会。这9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本届政府5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是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升华,智慧的结晶,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 “实”表现在讲问题清醒坦率。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为老百姓所深深关注。同时,报告分析了这些问题和困难存在的原因,提出要继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本届政府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的一贯作风。 “实”表现在讲建议切实可行。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建议。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百姓福祉的大问题。在建议后面,还提出了实施措施和注意避免的问题,具体细致,操作性很强。 “实”表现在文风朴实无华。报告5年工作,主要用事实、数据和工作思路、措施加以说明。报告全文共用了140多个数字,被称为数字化的报告。总结工作和提出建议,都力求减少一般性议论,无大话、空话,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4 十处重要改动 汇集代表建议 “两会”期间,国务院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起草组的工作人员分赴各个代表团、政协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共识在交流中形成,报告在审议中完善。 汇集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做好“三农”工作、国有企业改革、科教发展等方面。 据此,国务院对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认真的研究,对报告又进行反复推敲和认真修改,共修改21处,其中涉及内容比较重要的改动有10处。 在大会闭幕前夕,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被吸收进报告的定稿之中:如,在政府工作的第四条体会中,将“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一句改为“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又如,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第二条建议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段,将“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一句,改为“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在“搞好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之后,增加了“严禁滥占乱征耕地”一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之后,增加了“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内容。在今年政府工作的第三条建议中,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后,增加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一句。在“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一段,将“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改为“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3月18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务院依法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对上届国务院的工作表示满意。 这份忠实记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取得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政府工作宝贵经验的政府工作报告,必将载入史册,并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据新华社北京电) 报告诞生大事记 2002年12月7日 《政府工作报告》草稿形成。朱镕基随即对报告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提出重要意见,要求在总结5年工作部分,突出本届政府工作的特点,增加主要工作体会的分量。 2002年12月25日 朱镕基主持总理办公会议讨论报告初稿。起草组又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后,形成报告送审稿。 2003年1月16日 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报告送审稿。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意见修改后,形成了报告征求意见稿。 2003年1月27日 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决定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并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其中涉及内容、提法和数据就达50多处。 2003年2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意国务院将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2003年2月24日 前后八易其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2003年3月5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报告文本放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的面前。 两会期间 国务院根据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又进行认真修改,共修改了21处。 2003年3月18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