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狐
挑战8848
首页邮件短信商城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圈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出国求职动漫校友录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军事 | 企业 | 传媒 | 校园 | TOP100 | 评论 | 我来说两句 | 新闻中心纯文字版
Sohu 首页 >> 新闻 >> 文教 >> 倾情募水行动 >> 媒体报道
  陇中苦 甲天下

  2002年8月18日21:03 

  没到过西北干旱地区的人,的确很难想象吃水难会难到什么程度。记者所到之处,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井干窖枯河断流,渴得麻雀喝柴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由于缺水,卫生条件差,导致了许多疾病,直接影响到妇女的健康;由于缺水,粮食产量低,人们的生计都成问题,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导致了贫困和愚昧。

  孩子苦,童年快乐谁能有

  在甘肃省永靖县,贫穷的杨塔乡松树湾村泉水社有几十户人家,家家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村里的黄土沫很厚,一脚下去把人的鞋和脚都埋住了。黄土、黄墙、黄瓦,这单调的黄色让人感到绿色的奢侈。社的荒凉令人不忍目睹。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集雨土水窖。水窖设在一进门的低凹处,深2至3米。每逢下雨,各家就打开水窖顶盖,开启引水洞,雨水就顺势汇集到洞口,流入水窖。雨水是居民的饮用水,又作其他生活用水。由于土水窖的四周使用红泥抹的,水可以渗入地下,保水性能很差,需要经常到山下挑水。遇上旱季更需天天下山挑水。

  记者随意打开一家的水窖盖,只见里面的水混沌粘稠。很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喝下肚的。

  从未上过学的、12岁的小女孩翠翠家就住在社里,妈妈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爸爸为了挣钱医治妈妈的病外出打工了。为了生活,她必须到1公里外、位于山谷底部泉水眼去打水。

  不久前的一天,翠翠提着大半桶水爬山回家的路上,脚下一绊倒了下去,直向山沟里滑,幸好山坡上的荆棘挡了一下,救了她一命,但她的腿已经被磕得鲜血直流,身上扎了不少荆刺。

  小姑娘顽强地爬到山路上,伤心得哭了。她伤心的不是伤口的疼痛,而是看到自己提的水洒了一地。她首先想的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要回去再提一桶水。

  12岁,在城里还是天真烂漫、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而在这里却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光棍苦,天伦之乐还要等多久

  泉水社的四周都是高岭大山,通往社里的山路蜿蜒崎岖,有时连个缓冲的台阶也没有,路的一旁依偎着大山,另一旁就是深沟大壑,看了让人眼晕。三十多岁的汉子杨国成就住在社里,每次吃完饭有劲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挑水。从他家到大约2公里,把水担回来,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

  站在这口小小的泉水旁,杨国成对记者说,这眼泉水养活着四周几个村的几百口人,他家还是近的,远的离这眼泉水有5公里,担一次水来回需要大半天。

  他挑起水桶开始攀登山路。山路坡度很大,也很不平整,走起来很费力。走到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他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样一路上要歇息好几次。他每天花?quot;水"上的时间需要6个小时。

  "要是下雨就好了!"杨国成说,"我家有一个水窖,存些雨水,让牲畜吃,我一天挑一次就够用的了。"可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刘家水窖里已经有些发臭的黄泥汤被别人偷走了。

  他四十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和父母、弟弟生活在一起。弟弟三十多了,媳妇娶上了,但去年又远走了,只留下年仅7岁的小女儿。以前是没钱娶媳妇,现在是有钱也娶不上媳妇,因为姑娘都嫁到城里或黄河边有水的地方了。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竟然有十几个光棍。

  在这儿,谁家的水窖大,谁家的水窖好,谁家就能娶到一个好媳妇。相亲时是要先相水窖的大小的,没有水窖的人家,想娶媳妇就困难。做一个5米见方的水窖,投入的人工不说,光水泥、砖石等材料也要花1000~2000元,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水窖不光是个用水方便的问题,其实它也是一户人家财富的象征。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屋可以不上锁,但水窖却要上锁。

  母亲苦,满腹辛酸向谁吐

  在这里最可怜的是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在泉水社,有一位74的老人叫王平喜,老伴早逝,只留下一个小女儿。十几年前,女儿又远嫁他乡。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了十几年。

  每天,她左手提着一个小水桶,右手提一个小搪瓷缸早早地从几里外赶来打水。先用小瓷缸一缸一缸把水从地下提上来,倒进小水桶里,然后三步一歇两步一停地提着小水桶回家。她一天提一次水,正好只够她用一天。提一次水,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冬天时,由于人多泉水上来慢,有时候要等上一整天。真不知道,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她是怎样过的!

  每逢下雨时,老人就拿出家里的盆盆罐罐放在院子里接雨水,并在院子的低洼处铺上一块塑料薄膜接雨水。雨停了,老人用破了边的、吃饭用的小碗,小心翼翼地、一碗一碗从塑料薄膜上刮水,等塑料薄膜上的水少了,这才慢慢地提起塑料薄膜的四角,把剩下的水往罐子倒。村里不少人都曾帮助过老人提水,但总是遭到老人的婉言拒绝,她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当记者给她一瓶矿泉水时,老人拿在手里迟迟不敢喝。原来,老人见过浑浊的河水、雨水、泉水,从未见到过这样清澈透明的矿泉水,竟然把它当成了白酒了。同行的记者帮她把瓶盖打开,小心地倒入老人的口中,老人咂摸了一会,又把矿泉水瓶拿在手中喝了一口。高兴地说:"舒服的很,你们给我送福来了!"说着,晶莹泪花在老人的眼角闪现。同行的记者们也不禁泪眼朦胧,嘘叹不止。内心不禁涌现出一股莫明的,淡淡的,酸楚的情感。

  想想吧,城市的市民用一次厕所,就得冲掉十来升可以饮用的干净水。没准刷个牙就要耗掉不止三斤水。中国缺水,可是人们普遍缺少节水意识。看来只有在极度缺水的黄土高原上生活几天,才能触动人们的神经。

  在大西北的干旱地区,无数的母亲因为丈夫外出打工,她门承担起挑水的重担。她们洗衣做饭,种田抗旱,支撑起大西北那片黄色的,贫瘠的,却又是蔚蓝的天!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人、畜吃水都很困难,自然植被更无从谈起。几百公里的行程中,记者只在有人居住的村庄附近才能看到稀疏的树木。因极度缺水,这里生态环境年年在恶化,导致水资源更加匮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盼水望眼欲穿。但是,漫长的封建统治只留下了左宗棠"陇中苦,甲天下"的感叹;民国政府只添了战乱的创伤。

  站在山顶,记者看见脚下的黄土地爆出道道裂口。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瘦瘠,雨水很难滞留,山顶上的裂沟有的竟深至几十米,在干硬的裂口周围,寸草不生。那些长在山窝窝里的小麦,大都已经收割了,偶然看见一小片尚未收割的小麦,黄黄的,也不知是成熟的,还是早已经死掉的。除此外,石头缝中偶尔会有一些顽强抗争的生命,那不过是藏不住小鸟的几束荆棘,或者一两根枝条。仰起头眺望四周贫瘠的群山,你会发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感慨。

  暮色苍茫中,我们的汽车向兰州驶去。掩映在半山腰中的久无人居的窑洞映入眼帘,这是西北的象征。这些挖凿于50年代的窑洞已显得如此破败不堪,据说这些窑洞已改作上山干活的人休息的地方。这儿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睡得比狗晚。

  朋友,当我们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里;当我们荡舟在南国水乡的粼粼波光中;当我们尽情享受着清澈的水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和愉悦时……。朋友!可曾想过,我们祖国的大西北--因为缺水而饱受煎熬的父老兄弟姐妹。

  "母亲水窖"哺育西部千万家

  8月初,在甘肃黄土高原上的榆中县深山的农户家里,"关注'母亲水窖'新闻记者西部行"一行十来个记者吃了一顿在一般人看来算不上什么,而在黄土高原的农家看来了不得的午餐。我记得当时的情形是:村上十几名妇女像过年似的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把当地自产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做成的面条,又用猪肉和新鲜蔬菜做成醇美的汤卤,然后把汤卤浇在面条上,那味道简直是美极了;菜有土豆肉丝、西红柿炒鸡蛋、炒辣椒、红烧茄子、凉拌黄瓜、咸韭菜、自产的醋和大蒜,还有新鲜的玉米棒子。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山村,吃上这些蔬菜,比吃山里的珍禽异兽可难多了。在这个小山村里,以前不要说这些蔬菜从未种过,就连粮食作物,也是产量很低,每逢旱灾,就得出外逃荒。据同行的乡里干部介绍说,宁甘黄土高原上农村居民以前主食是洋芋(土豆),种的蔬菜几乎全是韭菜、雪里红和白萝卜。

  黄土地的渴望

  中国西部干旱地区自古"苦瘠甲天下",十年九旱,"水比油贵"。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121集雨工程"(即修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集雨场,打2眼集雨窖,发展一亩庭院经济作物)、"甘露工程"、"生命工程"等一系列蓄水抗旱工程建设,已解决1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极大地缓解了部分干旱地区的缺水危机。但是,由于自然、干旱和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约有1300万人缺水,其中有50万个家庭、近300万人严重缺水。为了解决人畜吃水,有的每隔一两天就要到十几里外的山脚下,架着牲口,肩挑手提,取回必须的生活用水。

  黄土高原实际上的降水量虽然偏少,但是对于农牧业和饮水还是够的。只是在季节上错位。春夏大量需要水的时候,往往滴雨不下,而到夏末和秋天,需水量减少时,却暴雨频繁,白白流到山沟里,裹带着泥沙汇入黄河。农民传统使用的水窖,便是汇集夏秋的雨水和冬天的雪,储存到第二年春夏时地表水不够时饮用。由于这些水窖的四周使用红泥抹的,水可以渗入地下,因此保水性能很差。到第二年春夏时,水窖早已干涸或成了黄泥浆。

  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倡导实施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实施一年来,利用各界捐款在西部贫困乡村修建水窖5.4万多眼和731处小型供水工程,使38.47万各族百姓受益,至少使20万西部农村妇女儿童告别远距离取水的历史。

  由于"母亲水窖"工程,改造了传统积蓄雨水的水窖,不但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并开始将雨水用于少量土地的灌溉。现在,这里的一切都开始改变了。

  "母亲水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以往,每逢大旱之年,各级政府赶紧得组织送水车运水给深山中的灾民。水车扬着漫天黄尘慢吞吞地爬上山来,沿途的鸟鹊都顾不上怕人而栖上车顶和车边,乘接水的人不小心的洒漏而偷咂几口水;牛、驴、羊、兔、狗,鸡等大大小小的牲畜家禽们,跟提着水桶排队接水的人群一样拥在车旁互不相让。这一切,都是为了咂几口活命的水。在这里山路上,你若见到肩上扛着自行车内胎行路的人,那内胎多半是圆滚滚的,状若充满了气,实际上里面灌满了路上喝的水。

  自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倡导实施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以来,各地妇联协调各有关部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使用最好的材料,精工细做,使新式的"母亲水窖",从技术上改艘淮蟛剑跎倭松┐罅思昶旱拿婊佣┐罅怂训挠行菟俊? 这就在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问题。

  记者在甘肃省永靖县杨塔乡采访时,一个叫军军的13岁少年对记者说,从他记事起,他从未洗过一次澡,只洗过26次衣服。记者问他怎么知道只洗过26次衣服?他说是他妈妈告诉他的。他说,他家一年只洗两次衣服,一次是大年三十,一次是端午节或是麦子收割前后(麦收要比东部迟一至两月)。而且,院子里乱七八糟地堆满了杂物,有时连下脚的空也没有。家里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难得有笑容,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刻。

  他说,从去年上边帮家里修了"母亲水窖"以后,每隔十来天妈妈就给全家洗一次衣服;农忙时,两三天就要洗一次澡。院子里也被爸爸打扫的干干净净,东西堆放的整整齐齐。爸爸妈妈的脸上也有了笑容,见人乐呵呵的。自己也不要整天提心吊胆看大人的脸色过日子了。

  听了这令人心酸的讲述,记者心里说不清楚是难过还是高兴。

  在榆中县定远乡方家楞干社,60多岁残疾老人牛建英,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多年,家里只剩下了老伴和小孙子,以前就靠60来岁的老伴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挑水吃,来回需要一整天。谈?quot;母亲水窖",年逾花甲的老人竟泣不成声。

  致富从"母亲水窖"开始

  由于"母亲水窖"容量大,保水性能好,给小片菜地和粮田的灌溉提供了可能性。

  在榆中县定远乡董家湾村方家楞干社,我们第一次喝上了雨水沏的茶,水自然是从水窖里取出的,当地人称为无根水。这个社里家家都有菜园,而且各家的菜园子还颇为可观。我随处走了走,所看见的果菜种类就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豆角、洋葱、蒜、胡萝卜、黄花菜、梨、百合、葡萄、香豆、丝瓜、葫芦等,还有烟叶。而且,各家还养了猪、兔和羊等家畜。

  由于种植多样化,当地农民的食物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没有新鲜菜吃,只有一年四季的咸菜,每人需口粮700斤。现在有了各种蔬菜和肉类,各家口粮降到平均每人500斤。因为交了公粮后粮食也足够了,于是社里的农民们开始减少粮食种植,把山坡上的土地种植了苜蓿和串叶草等牧草,发展养殖业。

  农民把自家更多的地改种草。这,是生态破坏严重的黄土高原上生态改善的第一步。就是土地不够多的农户,由于粮食秸秆充足,收入增加,买得起煤,也不用再去铲草皮当燃料了。这则是停止生态破坏,使植被慢慢恢复的前提。

  有了农膜、良种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母亲水窖"的新功能在扶贫难度最大的深山里发挥出了她应有的效用,成为深山农民发家致富的起点。

  (公益时报2002年8月16日 第二版 汪孝宗/文并摄)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相关新闻: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留言: 您要对您发表的言论之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1、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8号 2、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3、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精彩短语推荐:
  • 搜狐短信魔法宝贝—300条存储大容量,强大功能得心应手!还可以邀请她/他组成情侣宝贝双栖双宿!

  • 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见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见你。我遇到的所有不平凡,却没……发送言语>>

  • 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艳福多多,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东摸西吻浅呻吟,左拥右抱……发送言语>>

  • --给编辑写信
    Untitled Document
    搜狐短信推荐
    焦点新闻 社会新闻
    花边新闻 科技新闻
    手机号:
    激情美眉灵犀一点通!
    邀请心上人一起存短信
    三羊开泰,喜迎财神!
    发洋财得意洋洋过羊年
    祝福也幽默,说给她听
    焦点时刻关注世界风云
    [谭耀文] 锋火情天
    [齐 秦] 野衣裳
    [范玮琪] 他没有错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分类广告

    零投诉留学服务机构
    留学移民信息库!
    京城院校招生总汇!
    MBA、EMBA在职研
    A&F英语语音训练营
    浪漫甜蜜的爱情始于这里
    白肌雪肤的善良女孩
    !求医问药名医在此!
    雅闻"魔鬼身材"发源地
    古都西安旅游指南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成现实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91或65101378 网友信箱 诚聘英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