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段时间的互联网上,与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一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还有一位自称刘小静的济南“某知名高校”女研究生。4月6日,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她在新浪网“舰船知识”论坛网友们的一片讨伐声中发出贴子,以“亲美人士”的身份提出“美国支持下的政权更迭带来文明进步,坚决支持美国解放伊拉克”的观点,一时间引起近万人参加论战。 转自搜狐 无论是想做“皇帝新装”中那个敢于独立表达自己思想的小孩,还是仅想哗众取宠来借机扬名,刘小静都通过引爆这个意料之中的火药桶达到了自己的心愿或目的。但这场尚未结束的“刘小静事件”所反映出的、现今在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大事爱国主义”心态,却应该超出论战本身,引发我们另外一些思考。“大事爱国主义”并非政治学术词语,只是笔者某次参加纪念“一二·九”运动征文时上交文章的主题。正如其名,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总是极力在一些属于大是大非的国家大事面前,用一种极其鲜明的、有时甚至是过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爱国主张,彰显爱国热情。每当又有台独势力阻碍两岸统一、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或是某些国家对中国人权说三道四时,就总会有些“打过海峡收复台湾”、“抵制美货日货”之类的极端言论出现。据笔者观察,在此次“刘小静事件”中,对提出亲美观点的刘小静进行随大流式的人身攻击以表达自己爱国心的人也不在少数。 转自搜狐 爱国没有错,发表观点也没有错。关键问题是,爱国到底是不是个需要“抓紧时机做”的事情?当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袭时,我们有愤怒的谴责与声讨;当我国得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取得奥运会主办权时,我们有幸福的呐喊与流泪。这些都是爱国热情的本能表现。然而当遇到好像不那么重要的日常小事时,我们就回到了一种不疼不痒的无所谓状态:用来装早饭的塑料袋可以到处乱丢,餐厅吃不了的饭菜可以直接倒掉,公共教室的课桌可以随便涂写,校园的草坪可以图方便踩过……谁能说把这些事情做好,不是爱国的表现?恰恰相反,这些更贴近生活的事情,这些只要举手之劳就能做到的爱国之举,因其看似不登大雅之堂,正越来越为我们所不屑。 转自搜狐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9·11”事件后发表的几篇评论令我印象深刻。当美国股市因经济受重创而大跌、有舆论号召大家购买“爱国股”时,《华尔街日报》发文指出,买爱国股只能让大家的钱流进少数人的口袋,而要推动经济复苏还是要靠股市的自发配置和调整。当航空业因安全系数大降而萎靡不振,政府考虑出钱进行补贴时,又是《华尔街日报》发文指出,航空业低迷乃积重难返,如果政府进行救济,反而会丧失这个行业洗牌的机会。文章不长,挑战的却是和我们一样的“大事爱国主义”。对于“大事”的本能爱国反应,出发点都一样,然而方式选择不当,往往导致有爱国之名却无爱国之实。 转自搜狐 在笔者这篇文章快写完的时候,又在网上看到一张帖子,建议大家去麦当劳肯德基吃完饭后都索要发票,因为没有发票凭据,商家可以从中国偷漏很多的税款。笔者当时心头一热:毕竟有人开始从小事爱国了。可是转念又一想,在麦当劳肯德基吃饭不要发票人家能漏税,在中国餐馆吃饭不要发票,店主就不会漏税了吗?无论谁漏税,都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仅把靶子对准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有些“一致对外”化的民族主义情绪。看来普及一种小事爱国主义,也仍有不少的路要走。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