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工在装修房子 |
|
| 以色列街头不时有坦克开过 |
|
本报驻以色列特约记者钟敬东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巴以之间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吸引了国内大部分人关注的眼光,但人们可能还不知道,在硝烟炮火弥漫的以色列,还生活着一群中国劳工,他们的命运似乎更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背着债务到以色列淘金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面积不足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600多万。但这个弹丸之国却是中东地区惟一的工业化国家,号称“中东硅谷”。虽然中国在以色列的投资很少,主要集中在餐馆、中医、按摩等极少数传统行业,但以色列的高额工资和劳动力缺乏,特别是建筑业和农业劳动力的缺乏,还是吸引了不少中国劳工。
目前,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大约有1万人,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两部分。南方派主要是福建人,北方派则是东北人和天津人。以前,不管哪个地方的人来以色列,都要先向劳务公司支付1万美元左右的保证金,但大多数中国劳工手头都没有这么多钱,只好四处借钱甚至借高利贷。后来北方派实行改革,先在国内收取部分保证金,来到以色列后再从劳工工资中每月扣除一部分,这样一来,劳工的负担就轻多了。据说南方派现在也想仿效这种做法。
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中,福建人最多。一位姓郑的中国劳工头告诉我,福建人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借高利贷来以色列打工,是因为福建人长期以来有一个传统风俗和心理,他们看不起那种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种田的人———在他们家乡,这种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的,所以大多数男子都喜欢去外地或国外打工。在他们看来,在国内做小生意也需要几万块钱本钱,还不一定赚得回来,来以色列打工一次也要交几万,但可能干一两年就挣回来了,而且的确有挣了十几万美金的同乡风光回国,因此,国内人听了这种先例就趋之若鹜地来了。据郑先生讲,中国劳工来以色列后,每月要向公司交100美元左右的伙食费,但雇主提供给他们的却是很一般的膳食。没活干时他们经常到各地的自由市场寻找物美价廉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螃蟹、海蜇、鸡爪之类。这些东西以色列人一般是不吃的,价格相对便宜,如果幸运的话,甚至可以白拿。另外,他们每月还要交100—200美元的住宿费,但也只能住在特拉维夫、海法、埃拉特等地郊外的拥挤、简陋的贫民窟里。笔者就曾亲眼见过这样一间劳工寓所:约10平方米的房里,住着6名中国劳工。屋内有一台旧冰箱,但没有电视等基本娱乐电器,各种生活用品堆在一起,显得非常凌乱。
受骗的多是福建人
事实上,由于以巴冲突和以色列经济不景气,现在来以务工已经不那么容易挣钱了,并且很可能上当受骗。有一次,我在街头遇见一名要去中国使馆的劳工。同大多数我所见到的中国劳工一样,他穿着看起来有点脏的灰色上衣,敞着衣襟,袖子卷到了胳膊肘。这名劳工是从福建来的,当初他交了10万块钱来以色列,就是希望能在这里挣笔钱。但不幸的是,他刚来没多久,右手就在用切割机的时候受伤了,整只手都肿了。深棕色的手加上伤痕与肿胀,显得有些吓人。现在,他的右手基本不能活动了,只剩下一只左手能用,根本没有公司愿意聘请他工作,所以他只能回国。但是他的护照又被一个姓林的工头拿走了,问工头要,工头说给丢了。而且就算这名劳工回到国内,估计日子也难熬,因为他在国内借了高利贷。现在他已成了有家不能回,工作又没有着落的流浪汉了,只好到使馆看看能不能办个旅行证回家。
在以色列,劳工挣钱按张数计算,一张代表100美元。据说,有的劳工一月能挣十几张,当然那是少数拥有技术、头脑聪明的幸运儿了。大多数劳工,尤其是福建劳工都不怎么挣钱,相反,很多人却像我所遇见的这名男子一样有着不幸遭遇。
据说由于很多上当受骗的人都是福建人,而蛇头也多与福建人勾结,因此,中国政府已决定暂停输出福建劳工到以色列,并对已确定的以色列蛇头拒发签证,把他们阻止在国门之外。但这也只能控制住合法的劳务输出,更多的人可能还会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引进中国劳工。据说每引进一个中国工人,以色列劳务公司能挣数千美元。
中国劳工不怕巴以冲突
近来,巴以冲突日趋激烈,自杀性爆炸和枪击事件时有发生,那么,中国劳工在以色列安全吗?
正在特拉维夫市中心装修一幢楼房的中国劳工说,他们根本就不怕战争,刚来的时候,每天听到炮声时还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炸弹就落在他们身边,但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倒是没有炮声的日子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了,况且在哪儿干活没有危险呀?一名中国劳工告诉记者:“反正他们炸的是犹太人,我们中国人又不是他们的靶子。而且我们从来都不去泡吧,买东西也只是去小市场,很少去超市。”这名劳工大概20出头的样子,穿一件花格衬衣,头发很凌乱,大概很长时间没有修剪过了,已经到肩膀了。我问他为什么不理理发,头发都这么长了。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不是我不想理,关键是这儿理发太贵了,听说理一次要七八十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150元左右),太贵了,我们都是互相理发,省钱呗。”
在以色列,中国劳工们很少与家人联系,尽管他们也想家,但在以色列,100谢克尔(约200元人民币)一张的IP电话卡,只能打60分钟。为了省钱,他们很长时间才与家人通一次话。而且,他们也很少给家人写信,因为以色列通信设施不大保险,经常寄不出去信,也收不到回信。
在与中国劳工们的交谈中,我得知他们都非常渴望看到中文报纸,以便了解国内消息和打发无聊的业余时光,但以色列根本没有中文报纸。虽然以色列的信息技术普及,几乎人人拥有电脑,但上网这种快捷的浏览方式却与他们无缘,因此,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几乎是与国内隔绝的。
我所接触的中国劳工中,女性占少数,她们一般是从事服务性行业,比如在饭馆做服务员或做家庭保姆。其中一个女人都48岁了,圆乎乎的脸,一看就是老实可靠的人。她来以色列快5年了,一直在一个犹太人家中照顾一位年届八旬、又有点神经质的老人。雇主对她非常满意,去年年底,还专程带她到埃及去参观旅游。她自己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说很喜欢这里。在以色列的5年期间,她只回过一次国,现在基本上每月给家人打个电话,每个季度给家里寄一次钱。她很欣慰地说:“我有个女儿,已经上大二了,我一想起她就觉得在这儿很值得,我还想让她去美国留学呢。”
中国劳工眼中的以色列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对同样的地方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么,以色列在中国劳工眼中是什么样子呢?他们喜欢他们的工作吗?他们对这里的大海、沙滩和绿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几名来自中国辽宁的劳工说,以色列的气候环境非常好,冬天一点都不冷,不像他们东北老家,冷得要命。
但当记者问及他们对以色列人的印象和感觉时,他们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稍大的人回答说:“我们是来干活的,除了跟老板和工头有直接联系外,一般不跟他们犹太人打交道。”
“对老板的印象呢?”我接着问。“哪儿的老板都一样,都是剥削我们!”说这话时,那人脸上明显抽搐了一下。
后来,我跟他们谈起以色列的建筑和装修风格。这个话题显得轻松多了。他们说,这儿的房子几乎都是白色的,颜色很单调。在特拉维夫,房子的建筑外墙一般都涂乳白色防锈漆。而在耶路撒冷,政府规定必须使用“耶路撒冷石”做建筑材料,所以以色列的建筑色彩说好听点是统一,说难听点就是相当单调。另外,这里的装修也很简洁实用,许多人自己动手搞装修,很少出现国内那种动不动搞吊顶、环形灯饰、罗马柱和铺木地板等豪华装修情况。
“犹太人很抠门,有钱舍不得花。看看他们的装修就知道了。”劳工们说。也有劳工说,犹太人太笨,不懂装修。我倒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正是因为犹太人把钱花在教育、科技和国防上,以色列才成为中东第一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
(本文照片由钟敬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