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四川各高校的医学、冶金、地质、建筑学等专家自发组成的非专业考古小组,近日来到了三星堆。并提出了大胆猜测,距今2800年前,生活在三星堆的人们就可能使用天然气了。 据来自成都的报道说,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上万件高品位文物的发现,生动地再现了早已失落的古蜀文明。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铜壁最薄处仅有2毫米,经历了近3000多年仍然没有裂缝。铜的熔点为1083摄氏度,要铸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燃烧温度须达到1200摄氏度,燃料究竟是什么? 这个非专业小组中,与金属打了20多年交道的四川大学教授田长浒分析,木柴的燃点没有那么高,当时又没有煤和焦炭,而四川正是盛产天然气之地,因此,当时很有可能用天然气冶炼青铜。 大胆的猜测还不仅限于“天然气”,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医学专家从三星堆独一无二的“鼓眼睛”青铜雕塑和其他一些人物造型看到,那时侯的人都是大眼睛、粗脖子、身体消瘦,他指出,这些都是患甲亢的主要特征。 地质专家、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说:“这里沿江出露的主要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浅变质岩,明显缺碘。煎煮出来的盐,也必定严重缺碘,长期食用这种劣质盐,不患甲亢才怪。” 三星堆遗址中心区域是一座有东、西、南三面城墙的古城,但是整圈城墙找不到城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学家庄裕光仔细查看后说,三星堆相当于中原的殷商时期,那个时候,城池尚无定制,因而三星堆的城墙遗址不可能按春秋以后的城墙型制去寻找它的城楼、城门。 刘兴诗是这个多学科考古小组的组长,他说建国之初我国一味学习苏联老大哥,教育专业分得过细,造成了各科专家的知识面都不是很广,有些连其他学科很简单的知识都不知道。其实社会是多方面构成的,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也要多学科互为参照才能解决。 他举了个例子,新疆的天山有一片野果林,这些果树的起源,林业专家研究了几十年也没有搞清楚,他们只从果树的基因来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后来多方面的专家通过环境、气候、地质变迁多角度下手,终于解了这个千古之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鹏章对这些专家参与考古表示欢迎,他认为多学科考古是一种对考古的促进,也是以后考古的必然趋势。 据了解,小组考察三星堆的报告就要完成,将与考古界人士交流。作者:王绍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