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前方特派 袁国华)8月13日,团中央批准实施的彩虹工程大型公益活动——“昭明万邦·明驼万里行”考察团从敦煌莫高窟出发,由西向东,沿丝绸之路甘肃段沿途进行考察。沿途经过安西、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于18日抵达素有“银武威”之称的武威市。一路上,“明驼”队员们考察了安西县风沙治理的生态经济产业、嘉峪关市旅游产业、酒泉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武威的沙漠公园和大规模葡萄种植园等,8月19日,考察团抵达甘肃省会——兰州。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明驼万里行”考察团的团员们对于西部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了各自的认识。8月18日晚,“明驼万里行”导师团的专家学者和记者团联合召开了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问题的研讨会。会上,队员们各抒己见,表达着自己对于西部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据报道,2003年夏季,我国有212万大学生毕业,这是高校扩招后的首批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2003年上半年,团中央发出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创业,并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西部各地方政府,更是出台各种优惠办法,加紧吸引大学生到广大的西部地区去创业和就业。 但另外一方面,西部地区的人才外流情况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兰州、西安等西北城市,每年外流的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了流进的大学生,使严重缺乏人才的西部地区更加雪上加霜。当前,西部地区普遍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一边是本地人才大量外流,一边是广大企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又为数不多。所以有人感叹,西部患上了严重的“失血症”。 而“明驼万里行”活动的目的正在于让东部的大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人创业的历史和艰辛,进而搭建大学生西部创业的“彩虹之桥”。对于大学生西部就业的问题,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总指挥张拥军先生通过自身在西部创业的亲身经历说明,甘肃地区尽管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富有众多的机遇,在东部沿海人才过剩、存在大量人才浪费的情况下,西部创业富有广阔的天地,更容易让大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展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而《求是》杂志社演讲中心副秘书长赵建华教授指出,其实西部地区并不缺乏本土性人才,而是因为信息、技术等因素,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现在国家号召东部的人才往西部流动,那么势必给本地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他主张西部地区的人才应该充分到东部地区和国外流动,在流动中掌握新的信息和技术,反过来再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他还强调了保护生态和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在场的媒体记者指出,当前西部所面临的人才缺乏、自然条件的恶劣、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其实都是枝节性的问题。西部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思想的僵化,是政府职能和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的问题。西部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使当前的“大政府、小社会”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其次是制度的创新,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制定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模式,而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或东部地区的经验。所以,要发展甘肃,首先需要解放思想、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并给农民和民营企业更多修养生息的机会。而后,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通过实施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稳步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陈柏松先生指出,在前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工业兴省”的指导思想带领下,甘肃的工业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环境的污染、文物的破坏等等。实际上,甘肃拥有着自身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战略上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可持续开发,并最终形成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问题也同样如此,首先应当形成自身的人才战略,提高本地人才的创造力,以此带动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最终,研讨会在热烈的争论中结束。“明驼万里行”的导师团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们认为,关于西部发展人才问题的思考,将始终贯穿“明驼万里行”活动。下一步在对兰州、甘南等地区的考察中,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