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c.gif) |
5元钱应该“买”怎样的服务?—谈医诊服务质量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04日10:17 新华网 |
|
![](/nimages/bj00.gif) |
北京3月4日电(记者邬焕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拖着病体熬到医院,掏钱挂了号到科室问诊时,经常要排队等候。好不容易蹭到医生身边,本想好好痛说病史,医生却草草问几句后,便利索地“哗”出处方单“交钱取药去吧”,前后最多得到几分钟“关怀”。
“有时候您去看病就跟要饭的一样,哈着腰、陪笑脸,而大夫呢也像打发要饭的,顺手几个‘包子’往你怀里一扔您走人吧。”这是北京一位“的哥”的经典总结,虽然苛刻了一些,但确实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对医生医诊服务态度的不满。
而医生方面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些医生朋友私下牢骚:“你也就花了四五元钱挂了个门诊,难道要享受半小时服务?几分钟不少了,我们辛苦多少年学来的医疗技术,难道每分钟就值几毛钱?!”
两种态度都很鲜明,碰撞的结果经常是不满和吵闹,群众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态度意见很大。
那么,5元钱到底应该“买”来怎样的服务?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李艳宁代表,是一位在医院一线工作的医生,说起医诊服务质量的话题,她认为,首先作为医生应该尽量给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不应该因门诊费的多少而打折扣,用门诊费来掩盖服务欠缺有失医生的职业要求,“救死扶伤、热情服务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当然,大夫由于门诊量大、工作劳动强度大,在工作中赶时间、快诊断,也有其现实的原因。”李艳宁说,“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建议政府增加在医疗设施方面的投资,加快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缩小医患比例,同时还要在保证大家获得普遍医疗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优质医院资源、分流患者群;另一方面,医生和患者之间要多沟通和理解,尤其是医生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更多地理解患者特殊的心情,这样医患之间就能减少摩擦、增加和谐。” |
|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