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医院呼吸科主任危天倪一个多月寸步未离 隔离病区,面对该院病情最重的一个小伙子———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个电话,北京市第六医院呼吸科主任危天倪都会马上出现在非典病人身旁。作为医院抗击非典战役的主检医师,危天倪从医护人员培训到每一位新来病人的诊断,她都亲自把关,一个多月来,寸步未离隔离病区。她除去给非典病人诊治外,很多时间都用来和病人交流。她说,“非典病人不像其他病人会有家属环绕左右,嘘寒问暖,他们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在这个时候,他们大多内心绝望。从生理角度说,当一个人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时,他们的自身免疫力就可能受到影响,加重病情”。 4月初,六院收治的病情最重的一个非典病人是个24岁的小伙子,他哭泣着问危天倪:“我什么时候死?”当时,由于小伙子连续高烧、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危天倪心里也没底,但她意识到不能让他失去信心,于是,厉声地问:“谁说你会死?” 小伙子说“我难受极了,我活不了多久了”。危天倪口气越发严厉:“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你就连活的信心都没有?你现在难受,告诉你,过几天比现在还难受!可如果你能挺过这十几天,就可以回家了。”“真的?”小伙子有了信心。 除去精心设定治疗方案,危天倪主任还每天两次来到小伙子的病床前和他聊天,并亲自为他进行许多生活护理,终于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现在这位患者见到危主任就叫她“救命恩人”。 危主任在非典病房一个多月未回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她率先在东城区提出非典治疗“四早”:早诊断、早上激素,只要发烧,就要及时做CT检查;早上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早采取预测性治疗,根据体温的高低和肺内病变的程度,酌情调整激素的用量;早进行全身的辅助治疗,如免疫支持,营养支持。有了这“四早”,六院治疗的72名患者中,没有出现一例不可逆的肺间质改变,进而避免了有创通气治疗,无一例死亡。随着非典病人的逐渐增多,危主任常常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常常一天就来十几位病人,都要等她来确诊。非典病人病情瞬息万变,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当医院领导关心地叮嘱她千万不能倒下时,她动情地说:“要是倒也要倒在救治病人的岗位上。” ■文/本报记者■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真正的中国人血总是热的 6月19日,一对夫妇把捐助给“天使基金”的10万元现金摆在我们面前,却坚决不肯留下姓名。在我们千方百计追问下,他们勉强同意用赵先生和潘女士的名义写在本版的版头上。 更让我们产生敬意的是,几年来他们捐赠的希望小学已经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从来都是埋名隐姓。 这使我们动容,并让我们产生一种力量。在我们的心中,“美丽”的不仅是天使,还有千千万万个善良的普通人。 “天使基金”可能无法记住每一位捐助者的姓名,更何况还有许多高尚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是他们使我们坚信,真正的中国人,血总是热的! ———编后 由本报与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的“天使基金”向社会郑重承诺:在“助天使、铸基金”活动期间所得到的,旨在对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 者进行奖励、救助的公益广告收入,扣除国家规定应缴纳的相关税费后,全部移交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纳入全市接受捐赠款统一管理 来信请寄: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北京青年报“新闻热线”专栏收(邮编:100026),信封上请注明“我心中的天使”字样电子信箱:tsjj@ynet.com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