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感冒了,昨天听她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哑。离开炮火纷飞的巴格达到约旦,紧绷的神经一放松,体温38摄氏度。
转自搜狐
5天,闾丘露薇在巴格达只呆了5天,却足以让世界瞩目。这个上海姑娘,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是开战后进入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转自搜狐
玫瑰血液
转自搜狐
记者:闾丘,都说你是“进入伊拉克战场的第一个华人记者”,这几天你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风云人物,你的专著上了书店柜台,你的名字上了媒体标题,知道吗?
转自搜狐
闾丘:我听凤凰卫视同事说了一点,但被故乡上海的媒体这样关注着,我真的不知道。
转自搜狐
记者:你被关注很大程度上因为你是女性,有人说这次凤凰卫视是特意以“战地女记者”吸引眼球,你同意吗?
转自搜狐
闾丘:这种说法不对。其实领导本来是不让我去的,就因为我是女性。我当时就说,你可以因为我业务不好不让我去,但不能因为我是女的不让我去。做新闻时你不要把我看作是女的!这不是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前,凤凰卫视所有记者一起开会,老板说,谁愿意去阿富汗?我第一个举手。
转自搜狐
记者:你的“奋不顾身”是因为血液里好战吗?
转自搜狐
闾丘:恰恰相反,我强烈反对以任何理由发动的战争。做战地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战争太残酷了,平民的生命太轻贱了。偏偏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不用到前线去出生入死。读者会说,正是战争让你闾丘名满天下的呀。我说一句真心话,如果我不成名战争就可以不发生,我宁愿选择默默无闻。
转自搜狐
记者:在巴格达最难忘的是什么?
转自搜狐
闾丘:是导弹在我头顶上飞过的呼啸声。
转自搜狐
记者:以你亲历战场后的判断,战争会持续多久?
转自搜狐
闾丘:有个伊拉克人跟我说,如果要拿下巴格达,非得死20万人不可,我不知道他指的是美军20万,还是市民20万,总之在他们眼中,巴格达是不容易打下来的。美军低估了伊拉克人对这个国家的感情。
转自搜狐
不是勇敢问题
转自搜狐
记者:你怎么到了开战以后才进去?
转自搜狐
闾丘:其实,我们凤凰台驻俄罗斯的记者在元宵节就到了巴格达,当然比起中央台的水均益,他们晚了一个星期,但一直没有打起来,我们记者就回俄罗斯去了。我是16日到约旦,那时战争一触即发,来自世界各国一千多位记者相继撤离伊拉克,中国驻伊大使馆不同意我在那么危险的时候进去,尽管心有不甘,但我还是听话的。这倒也成全了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访到这次战争难民的记者,比美国 CNN 快了半个回合。可是到了边境不进去,寝食难安啊。
转自搜狐
记者:一千多个记者出来了,怎么就你一个女记者,偏向虎山行?
转自搜狐
闾丘:进还是撤原因很多,绝不仅仅是勇不勇敢的问题。战争打响了,凤凰台为了我的生命安全,一次次打电话叫我别进去,想到没有华人媒体在伊拉克,觉得我应该进去。说明了想法,干脆把手机关掉了。从约旦阿曼到巴格达要三四百公里,真的已经在巴格达也就罢了,台里为我担心的是这一路硝烟啊。
转自搜狐
记者:兵荒马乱,路上没遇到意外?
转自搜狐
闾丘:23日下午,我和摄影师在阿曼雇到一辆巴格达的长途车就出发了。天黑时,我们准备在伊拉克一个小镇留宿。当地人见有记者来,比划着执意要我们去一个地方,原来这里的医院里躺着五十多个伤员,他们情绪都很激动,我听不懂阿拉伯语,就知道他们在喊口号,不一会情不自禁地挥舞起枪械,我想还是赶路吧,连夜直奔巴格达。
转自搜狐
哲学不悔
转自搜狐
记者:战地有多少女记者?
转自搜狐
闾丘:大约两百多个外国记者中,我所看到的女记者有近十个,给我印象尤其深的是阿拉伯女记者,炸弹刚扔下,她们总是冲在所有记者的最前面。
转自搜狐
记者:你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哲学系,怎么成为了香港记者?
转自搜狐
闾丘:中学时代我就是兼职的小记者。其实,以我在师大二附中的排名和高考成绩,上复旦新闻系应该没问题的。但高考前我仔细看了新闻系的课程,觉得不学也罢了,所谓“新闻无学”,当然那是1988 年的事了。那时时尚的哲学思潮盛行,我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哲学系,第二志愿是社会学。现在回想起来,在哲学系所受的思维训练,对新闻工作大有帮助。
转自搜狐
记者:复旦一毕业就追记者梦?
转自搜狐
闾丘:你知道的,90年代初在上海要进一家媒体有多难。我去了深圳,进了世界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三年后移民香港,也是时来运转,到港第三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家电视台的招聘启事,要求普通话和英语流利,我去面试就被录用了。1997 年,香港回归前一个月,我跳槽到了刚刚成立的凤凰卫视。
转自搜狐
同水均益“捆在一起”
转自搜狐
记者:这次进入战时伊拉克的华人媒体,就是中央电视台和你们凤凰卫视,有什么感觉吗?
转自搜狐
闾丘:如重在负啊!你想呀,9·11事件时,华语电视台的声音好像全世界就听凤凰卫视一家,这次就大不一样了,同事每天都在电话里告诉我,央视采访了什么什么,央视在播着什么什么,央视24小时滚动啦!说实在始料不及,这都是十六大后的全新气象。中国的央视一旦进入,这个压力能不大吗?对了,同事还告诉我,上海女记者厉害呵,在卡塔尔美军新闻发布会上向全世界露了一把脸,了得!
转自搜狐
记者: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也在巴格达,有过联系吗?
转自搜狐
闾丘:老朋友了。水均益开战前已经在巴格达呆了一个多月,我进巴格达之前就在电话里请教了他很多生活和工作的问题,比如哪家旅馆安全,哪里买得到新鲜蔬菜,哪些熟人可以联系等。我到巴格达三天后,水均益二进巴格达,一到就打电话给我,问了许多采访上的事。28日决定一起离开,我俩就保持着热线联系,对路线和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商量了再商量,水均益开玩笑说,“我们可是捆在一起了!”中国不少记者相当优秀,水均益在采访的视角和开挖的深度上确有强于我之处,可以这么说,我的“出名”,更多是机遇的垂青。
转自搜狐
记者:最近的一次回上海,是什么时候?
转自搜狐
闾丘:是今年的1月。我满世界闯,累极了总是想回故乡,想回上海,这是乡关情结?上海的变化我就不多说了,不少城市硬件已经超过了香港。1月份那次回来,就是和老同学疯,不叫名字叫绰号,一个绰号人人有份,王白痴李白痴,叫我当然是“闾丘白痴”啦。
转自搜狐
4月2日21点,截稿前记者再次挂通了阿曼的国际长途,闾丘说她正在赶写凤凰台记者战地纪录片解说词,昏天黑地,已经24个小时没睡觉了。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