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梅就入伏,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城昨天气温一下蹿到了36℃。记者昨天采访到一组高温新闻。
水电用量猛增
昨天,记者从南京市供电局了解到,该市日最高用电量已突破236万千瓦,比平时增加了30多万千瓦,创下了今夏用电最高纪录。用电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市民使用空调大幅度增加。此外,供电局的报修电话也比平时增加了20%左右,一天下来,有100多个。市民报修的项目主要是家庭内部故障,如跳闸、电线短路等。该市昨天的用水量也创下了今夏的最高纪录,达130万吨,比平时增加了20多万吨。自来水公司的报修电话11日起比平时热了许多,一天多达100多个,比平时多40多个。报修内容主要是管道漏水,其次是施工毁坏了一些管道,造成市民没有水用。
市民避暑也追潮
记者在新街口一些服装柜台看到,透气性能好、简洁单薄的夏装销量呈急剧上升趋势,如雪纺衫就异常火爆。据介绍,雪纺服装质地轻柔,吸汗而又不贴身体,透气性能也不亚于传统的棉麻织品,特别适合高温酷暑穿着。一些超低领、吊带衫等女性服装因其花色多、鲜艳大方,又能凸显女性的妩媚与热情,因而受到年轻时尚女性的青睐。
“人靓一半鞋”,鞋子除传统的简约款式又俏起来外,木屐这两天也大行其道,其真皮、刺绣、编织等样式以及新添的深蓝、抹茶等暗色调,成为不同年龄层次市民夏日的最爱。
居家“变脸”迎暑
昨天,家住茶南小区的吴女士把家里三个窗户的窗帘全换成厚厚的双层,她说太阳一射,室里温度立即升高,闷在家里实在难受,现在换成双层的挡挡阳光。如果说吴女士是在换“硬件”的话,不少市民则开始关注“软件”。记者昨天早晨在水西门的路边小摊上看到,二三块钱一把的睡莲、荷花露出“尖尖角”,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不少晨练的市民纷纷掏钱购买。一位老大妈说,买一束放在家里,能让人在暑天心旷神怡、消除疲劳。
冷饮“土”“洋”争雄
“洋”饮料市场风光无限,其主力消费群是青年男女。但在36℃的高温下,酸梅汤、老荫茶等传统清热解渴的“土”饮料悄然上市后,居然也争得了一席之地。珠江路上卖水的李老板对记者说,天气一热,指名要买酸梅汤、绿豆汤的顾客越来越多,而像珍珠奶茶等饮料,糖分多,热量高,只会越喝越热,比不上酸梅汤生津解渴。几位老人对记者说,迎夏关键在降暑,因而冷饮能不能解渴、能否清热降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土”饮料才是从内而外真正使人感觉凉爽的,我们忘不了。
工人冰水降温
在新街口一些建筑工地,工人将从制冰厂运来的大冰块放在桶中,然后将毛巾用冰水浸透,顶在头上再到烈日下的脚手架上工作。一些三轮车夫则用矿泉水瓶装满茶水,在冰箱里冻成冰后随身携带,可以降温解渴。也有的户外工作者特地购买了电扇遮阳帽,帽沿上装个用电池的小电扇,可以不停地对脸吹风散热。有的市民还自己到中药铺购买金银花、薄荷、霍香等解暑药材,回家后煎汤或者泡茶饮用,可以预防痈疖痱子和中暑。
马路车子也要降温
记者傍晚在汉中路上看到,几个工人正在自行车道上紧张施工,不过这次可不是挖“地洞”,而是在柏油路面上画“线条”,一位工人说,他们正在给路面做“防暑”工作。原来路面也会热胀冷缩,如果气温太高的话,路面说不定就会开裂,所以他们现在就在路边开条缝,这样路面就不会热“爆裂”了。
前两天还很红火的地上停车场现在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原来很多人也在为自己的车子“降温”,把车停到地下停车场去了。
街头卖鲜花的小贩也给自己的花们“吃冷饮”:有的在浸泡鲜花的水里加冰块,有的给鲜花穿上“防暑衣”,用各种纸和布将花包紧,不让它们的水分被热浪“蒸”走。花价也因此继续走低。
车祸频繁发生
昨天下午1点多钟,30岁的司机汪某开一辆农用车行至江宁区时,因柴油机长时间燃烧,温度太高,汪某打开水箱加水时,被喷发而出的蒸汽烫伤左上肢和左臂,被送往军区总医院救治。昨晚6时,23岁的男子朱某,喝酒后骑摩托车到江东门附近时,竟一头撞上一辆马自达,因其头部撞进玻璃,其右眼珠都被撞了出来,被急送省人民医院抢救。据几家大医院的医生说,这两天医院收治的车祸病人每天都在10多个。此外,因天热一些市民情绪烦躁不稳定,寻短和意外事故也很多。11日晚6时,3名民工在江东门刷外墙时,一不留神便从二楼坠下,3人中有2人骨折,1人内脏出血。(曾臻 周佳 建明 晓风 薛玲 南佳 贾冰 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