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概况
湘潭,地处湘江下游西岸,湖南省重点历史名城之一。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主要参观游览点有韶山、雨湖公园、关圣殿、云门寺、岱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齐白石故居、彭德怀故居等。韶山,距湘潭市约40公里,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三县交界处。四周峰峦叠蟑,松柏葱宠,风景秀丽,山麓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震公祠、滴水洞、毛泽东诗词碑林、烈士陵园、毛泽东纪念园。每年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
旅游景观—昭山
位于长沙、湘潭交界处的湘江东岸,海拔185米。相传周昭王南巡至此,盘桓多日,殁入山下深潭并由此而得名。这里地势高拔,林木葱郁,令人陶醉。据传,远在唐宋以前,昭山就有过农村集市,街市依山为廊,列肆为居,曾引无数骚人墨客登临揽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蒂十分赞赏这里的秀美风光,曾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图,并配诗一首:“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抬。”写尽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昭山山前是一条花岗石铺成的蹬道,约700余节,自江岸盘旋直达山顶。山顶有昭山禅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置产重修。内设玄帝宫、玉皇阁、观春堂、关圣殿,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馨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袅袅炊烟相映成趣。
旅游景观—雨湖公园
位于湘潭市中心。因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而得名。占地约21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分上、中、下三湖。湖中修筑有风格各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桥拱宽大,游船畅通。唐、宋以来,有许多著名诗人的佳作传诵。我国近代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曾于本世纪初在此创“雨湖诗社”,聚集中外名人题诗作画,先后刊出诗词三集,名噪一时。1952年初辟为公园,经过40余年的改造、建设,修复了发源殿、岸花亭、双壁坊、夕照亭等景点和柳堤、荷池,新设了儿童乐园、水榭、风车、花圃,可容纳游客4万余人。
旅游景观—关圣殿
位于湘潭市平政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春秋阁碑记》载:“创自明初,越年以来,时加修葺。乾隆三十九年修大殿,重建舞楼,次及韦驮堂、墙垣、禅房,皆焕然壮观。”现存建筑有大殿、春秋阁、钟楼和鼓楼等。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在花岗石台基上,高16米、长2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春秋阁前有一对巨型石狮分列两侧。两狮各背负一只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阁顶内侧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飞扬。四周板壁透雕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阁门的两侧,有一对高4.8米、圆周1.5米的汉白玉楼空龙柱耸立,上顶檐廊,下抵白玉狮座。雕龙昂首翘尾,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据载,此镂空龙柱为国内珍品,全国仅此和山东曲阜孔庙两处。关圣殿后围墙上刊有10余块石碑,记载着湘潭开埠以来商业繁荣史实以及殿字重修原委、殿房田产数目与位置等,是研究清初经济和商业状况的重要资料。
旅游景观—鲁班殿
位于湘潭市自力街兴建坪。初建于清乾年间,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资重修。鲁班殿庙堂宽阔,殿门高耸,雕塑精美。殿正中奉鲁镀金塑像,两厢奉关公、财神像,进门有戏台。相传农历五月初七日为鲁班诞辰,泥木工人常于此集会纪念。现鲁班殿保存比较完整的为殿门上的《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共分三部分。右部为文昌阁至小东门图景,原文昌阁的全貌清晰可见。中部为古城城内至窑湾图景,蜿蜒的城墙和观湘、文星诸门以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都一目了然。城墙外的半边街吊楼、大埠桥面拱、万寿宫高墙、关圣殿飞檐以及唐兴寺、唐兴桥、窑湾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左部为杨梅洲图景,市街房屋,别具风格。各景物下面,还有浩荡湘江,江面帆船,江岸码头,皆历历在目。鲁班殿为研究湘潭古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旅游景观—齐白石故居
位于湘潭县白石铺乡星斗塘。齐白石,1863年生,原名纯之,字渭清,中国著名艺术大师,13岁随人学雕花木作,1889年开始读书作画,1890年与师友组织龙山诗社和罗山诗社,后游历南北各地,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鉴赏了大量秘籍、名画、书法、碑拓,开阔了眼界。1919年定居北京,以篆刻、作画为生。1927年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会和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状。齐白石一生艺术成就非凡,诗、画、书、印并绝,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其故居陈列有老人一生的生平事迹的照片和诗画书墨真迹供游人欣赏。
旅游景观—韶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韶山市中部,距湘潭市40公里,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景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部山岭环绕,韶峰、黑石寨、峰子山、十八罗汉等山峰,苍峦翠嶂,气势磅礴;东部与东南部主要为山丘起伏和比较开阔的地带。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至,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韶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区内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旧址——南岸、1925年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韶峰等景点。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韶山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区和革命纪念风景名胜地。
旅游景观—毛泽东故居
位于韶山市韶山冲上屋场。故居系土木结构,泥砖青瓦,现有房屋13间,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前,有稻田和池塘,后面是小山,山上长满苍松翠竹。毛泽东少年曾在后山读书、牧牛,在池塘游泳、稻田耕作过。1910年秋,受当时进步人士及书刊的影响,毛泽东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1920年,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以后,他的弟妹们也离开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到韶开展农民运动,在故居召开多种会议并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在故居召开过调查会。此后一别32年。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探视考察了韶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拜祭了父母的坟墓,并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的著名诗篇。1966年,毛泽东再次到故乡,住在故居西面4公里处的滴水洞,这是他最后一次回韶山。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农舍。1929年,曾被国民党破坏,1950年以后,多次进行了修茸,恢复了原貌。室内陈设,也按毛泽东当年居住时的原样布置,有些用具为原物。1961年,国务院将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观—毛泽东纪念馆
位于故居以西0.5公里处,原称毛泽东旧居陈列馆。1982年改为现名,馆名邓小平题字。毛泽东纪念馆前有一条大道和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尊毛泽东铜像,是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建立的。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采用韶山农村房屋外貌,城市园林风格建造,依山就势,高低自然,展室高大、宽敞、明亮,以亭台、小桥、回廊相连,显得十分雅致堂皇。毛泽东纪念馆主要陈列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共分为8个展室,第一室,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介绍他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第二室,介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革命活动;第三室,介绍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致力于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的情况;第四室,介绍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的活动情况;第五室,介绍毛泽东在八年抗战中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人民战争,取得抗战胜利的情况;第六室,介绍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战,推翻国民党政府,夺取革命战争最后胜利的情况;第七室和第八室,介绍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纪念馆还有一室介绍了毛泽东一家6位亲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献身的光辉事迹。
旅游景观—滴水洞
位于毛泽东故居以西约4公里处。这里并无天然洞穴,只是三面环山,入口处为一小山涧,犹如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上往下滴,故称滴水洞。滴水洞环境十分幽雅。四周高山耸立,山上竹木繁茂,山间流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夏季气候十分凉爽,是一天然避暑疗养处所。滴水洞有别墅式小楼三栋,分1、2、3号,红墙青瓦,依山傍水而建,朴实清雅,与山中翠竹、山下泉流相映成趣。1966年,毛泽东回韶山,就居于其中的1号楼。早年,滴水洞人迹罕至,常有虎豹出没,人们给一些险要峡谷、奇峰异石取名“虎歇坪”、“八仙吹萧”、“观音抢子”、“龙泉”等等,世代相传。此后,这些地方就成了自然景观。80年代初,滴水洞向游人开放以后,管理部门又增设了八景亭、八景石碑、石刻、猴亭等景点。滴水洞口有一个水库,1956年兴建,命名韶山水库,蓄积泉水,清明透亮。1959年和1966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在此游泳。
旅游景观—毛泽东诗词碑林
位于毛泽东故居南部的韶峰脚下,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建。碑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按青少年时期、第二次、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分设4个区,共镌刻有毛泽东诗词50首,其中毛泽东手迹25首,现代中国书法家书录22首。最大的巨碑《七律·到韶山》长12.26米,高8.3米,厚0.9米,寓意毛泽东的诞辰日、寿辰和忌日,规模为全国之最。韶山毛泽东碑林,全部用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刻琢,巨细各异,错落有致,形态迥然,与附近的田园风光和透迤山势交相辉映,为韶山诸景之一绝。
旅游景观—韶峰
又名仙顶峰。位于毛泽东故居南部,海拔520米,为韶山第一高峰。韶峰为南岳72峰之一,相传虞舜南巡,经过此峰,演奏韶乐,因而得名。峰顶有一寺庙,现留有当年建立的眺望哨的残墙。居顶峰向北远眺,只见山峦起伏,宛如游龙,气势宏伟壮观。向东望,韶山冲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东南山腰,有一突起的平台,是韶峰佳景之一的仙女茅庵之所在。南面山腰,有胭脂古井。相传舜帝南巡至此,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此梳妆,以井为镜,不慎将胭脂掉落井中,将水染成红色,胭脂井便因此而得名。现古井泉流不断,且总呈红色,实属罕见。
旅游景观—云门寺
位于湘乡市内。始建于宋皇祐二年(1050),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寺内有石碑数块,记载着云门寺的兴修过程。云门寺由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主体部分组成。其中观音阁进深35米,高15米,歇山青瓦屋顶,檐角起翘柔和,檐下用卷棚装饰,古朴而素雅。阁的正厅辟一天窗,内置泥塑与木雕相结合的千手观音像一尊。像高10米有余,全体比例匀称,造型优美,雕刻细致,遍饰黄金。观音像头顶32个小活佛,脚踏宝莲台,双手拱胸,肩部另有多只手臂向四周伸出来。整尊观音像,面部表情闲适,体态庄严而生动。阁前左右为两廊,有汉白玉雕罗汉像18尊,每尊像高约1米,均作屈膝打坐状,栩栩如生,为湖南保存完整的古代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
旅游景观—岱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湘乡市城西40多公里的龙石河畔。面积近2万平方米,1980年夏发掘。岱子山遗址的主要文化层次属于长江中游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它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游龙山文化最早的一个遗址。岱子山遗址共出土了80多座墓葬,墓坑清楚,排列井然,一般长1~1.2米,深0.3~0.4米,坑内满布碎炭渣和砍碎并经过烘烤的动物骨骼,但未见确凿无疑的人骨。随葬器物也置于坑内,推测极有可能是二次葬。墓葬的随葬品,除少量的生产工具石铲、石凿、石锛之外,大多数为陶质生活用具,常见的有陶鬲、豆、杯、壶、罐、盆、碗、盂、小釜等。
名特产品
名特产品—龙牌酱油
湘潭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清乾隆年间,湘潭有吴源泰、吴恒泰两家制酱作坊,相互竞争,制酱工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酿造工艺。龙牌酱油选用优质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将黄豆洗净,经水泡、蒸熟、冷却后加拌面粉,接种曲精,拌匀后入室发酵,加速蛋白质的分解与淀粉糖化,制曲后加盐水发酵。整个酿造时间在一年以上。成熟后抽出原曲,除净沉淀物,经灭菌处理而成。龙牌酱油色深汁浓,将香纯郁,味道鲜美,回味绵长,营养丰富具有外贮不变质、不浑浊、不沉淀、无霉花浮膜等特点,是家庭、食堂、饭店、小吃店烹饪的最佳调味品,又是拼盘、凉拌生食的佐料,同时还可用来制作罐头及酱菜等。龙牌酱油早在本世纪就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味名扬日本、港澳、南洋及至欧美等地,成为湘潭久盛不衰的名产。
名特产品—灯芯糕
湘潭历史悠久、盛名远扬的传统副食特产。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获银奖,1956年在绍兴举办的中国名特产品展览会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等品。灯芯糕选料精细,产品形似灯芯草,每公斤1700~1800根。根条粗细均匀,色泽洁白,柔软细腻光亮,糯而不粘,韧而不硬,卷曲不断,清甜可口,具有纯净的桂子味,是湖南省优质产品。
名特产品—紫油姜
产于湘潭市。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久负盛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紫油姜采用在白露季节前出土的形似指掌、杆断无筋、枝长瘦、荷口短的优质嫩黄姜,经精细加工,最后以龙牌酱油浸泡而成。其味道鲜美,香脆可口,姜香而细嫩,是增进食欲的佳品。现畅销国内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