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电视上的广告字眼来看,我们拥有了彩信、电子商务,数字化铺天盖地,信息化普及进步,于是一些媒体不断打出“新经济"的字眼,仿佛经过广告和舆论的努力,经济就真的粉饰一新,从经济变为了“新经济"似的。 然而这次肺炎病毒的侵袭让人们听到了市场的不和谐之音。就在全体医务人员紧张投入到对肺炎病毒的预防、治疗控制工作中的时候,就在大街小巷的人们谈起感冒、咳嗽而色变的时候,大部分药店的抗病毒、防感冒药物即告脱销。尔后,广东部分地区的一些药店哄抬药价,例如原价6元的板蓝根,卖到了20元。一般的日杂商店也没有错过商机,具有杀菌作用的食用醋,也哄抬至每500克50元。古老的经济交易中,囤积居奇是常见的牟利手段,陶朱漪顿的暴富与此也脱不了干系。共和国建立之初,上海连续掀起4次大规模的涨价风潮,也主要是因为投机商人的“囤积居奇"行为。 现在,时代已经朝前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我们也正在建设市场经济,可是,就在这个光明的时刻,一场肺炎病毒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道德的不稳定性。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物价局对药品价格有严格的规定,哄抬价格的行为可以依法追究,但是利用病毒的流行、人们的恐慌牟取暴利的心态对人们产生的伤害如何追究?道德经济、诚信在几年前就已经作为一种口号为人们熟知,广告、舆论对其的宣传也不算少,从这一件哄抬价格的小事,也许并不足以证实现代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危机,我们当然可以在新经济的眩晕中,继续我们的生活。然而,可以从国际事实借鉴的是,2002年,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呈现在所有愿意关注经济道德的人们面前。在美国,“环球电讯”“施乐”“默克”等公司因财务丑闻而落马,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和销售商安然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事实,虚报2001年赢利达6亿美元,并隐瞒10多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一直有媒体认为,美国现代企业制度堪称新经济楷模,随着这些财务丑闻的曝光,关于市场道德的神话就这样被颠覆了,甚至比9·11事件的影响还要深刻。 在21世纪经济利益分配的原则中,我们在谈判桌上听得最多的词语是“双赢"。市场经济的合作关系中,“双赢"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因为,无论市场交换双方如何合作,都无法掩盖“利己损人"的竞争结果。比如前面说到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无可避免就是“趁人之危”的道德缺陷注脚。2003年伊始,一场流行病就检测出经济道德的“人心惟危”。在现代生活中,像流行病毒之类的事件数不胜数,而脆弱的经济道德更是无法阻止人对物质利益和功利的追求。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地想到,在未来有一天,新经济盛装下的城市,人们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彼此的心灵缺乏道德的感应,如同田野的稻草人,衣着光鲜而面无表情。 这无疑值得我们对道德崇拜保持一种警惕,值得我们从制度、意识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和建设。 □本报特约评论 王京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