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报记者随民警一起去探望几位孤贫老人,她们就这样活在酷暑中
住在阴暗没有窗户的小棚子里,每天只吃两顿——— 昨天,止马营派出所许所长、管段民警孙丛坤带着绿豆、白糖、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物品看望了数名这样的孤贫老人,希望他们安度酷暑。
◆92元钱过一个月
家住月牙巷9号的张赵氏今年92岁,一块木板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就拼成了张老太的床,一只煤炉、一张已经掉光漆的桌子和几床堆放在地上的棉花胎是她所有的家当。10来个平方米的小棚子里连扇窗户都没有,屋子里充满了难闻的霉味,记者站在里面10分钟就感觉胸闷、喘不上气。管段民警告诉记者,张赵氏没有子女,每月享受92元的第5类低保。“我早晨都不吃早饭,中午买一个馒头、饼吃,晚上花一个煤基烧点稀饭、面条,顺便烧点热水洗澡。”张赵氏告诉记者她一个夏天就是这样过来的,至于买防暑降温品,老太太说:“我没想过。”
民警将绿豆、糖、还有降温的冰块一一搬进张老太太屋里,嘱咐张老太太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他们已经为她申请更多的生活费了。
◆老姐妹每天睡“蒸笼”
“这里是棚子户,居民都很贫困。”上午10时许,民警带着记者穿过一条几乎家家门口都摆放煤炉的小巷子,到了安品街82号。“她们是老姐妹,一位是81岁的姐姐王秋月,一位是80岁的妹妹王香月,二位老人一个月只靠160元钱生活。”民警指着屋里一个在地上洒水、一个正头顶毛巾坐在床上的两名老太告诉记者。“这日子没法过呀,左边是做生意烧炉子的,对面是空调窗机,热风就对着我们家里吹。”王氏姐妹拍着一张80厘米宽的小竹床说,“我们俩就挤在这上面,跟睡在蒸笼上蒸一样,整夜都合不上眼。”
◆三代同挤一间小平房
家住石鼓路268号的梁为名老人,今年已94岁高龄了,眼睛看不见了。她与52岁的儿子和16岁的小孙女同挤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平房里,同睡在一张铺满了棉被的床上。梁老太的儿子告诉记者,老太太把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当宝,连废纸都舍不得扔,屋里实在没有地方能放下一床被子了。在老太太屋里,记者看到一台落地扇和一个只有两片叶子的小电风扇。“我想买冰块来给老妈降温,可是一块冰要30块钱,太贵了……”看到民警送来了冰块,梁老太的儿子高兴极了。
“热也没办法呀,热死就算,人都要死的。”梁老太的话让在场的人酸酸的。当民警将慰问品送到梁老太的手里时,老人的眼角湿润了,“谢谢哟……”老人拄着拐杖追到门口送民警。
昨天,民警一一给辖区30多名贫困孤老送去了消暑慰问品,虽然东西不多,但对他们来说可谓“雪中送炭”。据了解,今年夏天以来,因为贫困、居住条件太差,南京共有7名孤寡老人热死在家中。
快报记者 钟晓敏 实习生 朱彦文
(二)她的房子是没有阳光的烤箱
每年的酷暑对于87岁的王桂兰老人来说都是一道坎,在炎热、病痛和孤独中,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只能无奈地苦笑。
走进位于丰富路128号102室的王桂兰老人家中,记者眼前顿时一暗。为了节省电费,王桂兰老人连盏电灯都舍不得开。整间屋内唯一开着的电器就是老人赖以抵挡暑热的一台旧电扇,也正是这台电扇和老人日夜为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夏日。因为房子没有阳台和朝南的窗口,兰老人洗好的衣服只能全部挂在屋内,使这个小小的房间又闷热又潮湿。才在这间屋里站了两分钟,记者的衣服就被汗水从里湿到外。
年老体衰的王桂兰老人的耳朵已经不太好使,她费了好大的劲才听明白了记者的来意。她指着自己床上的破棉絮和旧草席告诉记者:“我没有孩子,老伴三年前去世后,我就一个人无依无靠地生活到现在。”她的屋内尽是些陈旧破烂的家具,床铺也是脏乱不堪。老人在三年前被马自达撞断了右手,从此便落下病根,现在她的右腿筋骨又时常隐隐做痛,行动极为不便。前阵子老人突然发烧,无人照顾的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幸好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将她送到医院急救,才保住了一命。
陆家巷社委会的同志告诉记者:“王桂兰老人是社区里最困难的一个孤寡老人,靠吃低保度日。社区居委会逢年过节都会上门慰问,平时工作人员也会尽量抽空看望她。老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
现在她整天呆在这种又闷又热没阳光的房间里,实在令人担忧。”实习生 冯冬香 快报记者 袁扬
老人已饱经磨难,我们怎能遗忘
拿起电话告诉我们:你的身边有这样的老人吗?
随着对孤贫老人酷暑生存状况采访的日益深入,记者的心情愈发沉重。
这些老人们的生存状况惊人的相似,低矮的房屋里凌乱不堪、闷热潮湿,“古董”一样的家具和摆设在家里随处可见,许多人最后添置家具的时间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他们的不幸又各不相同,有的经历了中年丧子之痛,有的在垂暮之年失去了多年相濡以沫的老伴,伴随他们的只有日甚的孤寂和不时发作的旧伤新病。
采访时,78岁的赵云庚老人身着别人送的衣服,半截衣袖挂落在手臂上,分外扎眼。他们无助的眼神,更让记者感触良深,久久难忘。这些已是记者祖父母辈的老人们承受了许多我们这一辈人根本无法真正感受和体会的苦难,他们本应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快乐的生活,不幸的是,他们没有。虽然他们只是我们这个幸福的城市中极少的不幸者,但他们不应被遗忘。
亲爱的读者,你的街坊邻居中有这样的老人吗?南京各社区的主任们,你的社区有这样的老人吗?请你们拿起电话告诉我们,你的一个电话将给孤贫老人带来久违的欣慰和将伴随他或她一生的美好记忆。
快报“帮助孤贫老人安度酷暑关爱热线”:025——4783508、4783608继续开通。快报记者 言科
酷暑中,古稀老人目光迷茫
一把稀疏的白胡子、一张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脸、一间借来的10平米闷热无比的房子,就是78岁老人赵云庚生活的全部。
赵云庚在马群借居了一间平房,跨进房门,一股热气便扑面而来,房间里的设施再简单不过:一张破旧的铁床,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和好心人送给他的一台旧电风扇,就是老人的全部家当。
两年前老伴离世后,当时已76岁高龄的赵云庚就只身一人来到南京,原因很简单,这儿是他的出身地,叶落归根,老人很自然地选择了回到了故土。然而,在这儿的经历绝非他设想的那么顺利:无处落脚,每天晚上就在桥洞里睡觉,风餐露宿,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大半年前,一家煤气公司的负责人知道他的遭遇后,很是同情,就把公司仓库附近的职工宿舍腾出一间给赵大爷。
住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赵云庚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前几天,受生计所迫,老人在冒着酷暑在住处附近干了几天割了300斤杂草,拿到市场上卖得了5元钱,维持了几天的生活。平时,他吃的是市场上最便宜的米,喝着从别处挑来的井水。井水放在屋外,因马路上的灰尘时时飘进桶里而显得有些混浊。
一段时间以来的持续高温,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生存状况就更让人担忧。晚上时常热得睡不着,他就把席子拿到外面,铺在门口的地上,就可以稍微地睡个"舒服觉"。
赵云庚身上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好心人送的,短袖衬衣的一个袖子快脱落了,摆在门口的一双拖鞋也不是配对的,一只较新,另一只很旧。老人平时很喜欢看报纸,可是他连3毛钱一份的报纸都买不起。赵云庚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迷茫。采访时,他不断重复着一句话:"什么时候才能过上稳定的日子呢?" 快报记者 郝倩 实习生 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