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特约评论员 艾君 在刚刚决定要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的时候,有人担心免费实施救助将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于是有人建议降低救助站的救助标准,以免被救助者“尝到甜头”赖着不走。 但接下来的情况让那些担心者大跌眼镜。据8月14日新华社报道,哈尔滨市救助站8月1日向社会开放以来,“门庭冷落,乏人问津”,截至12日,平均每天接收3至4人,累计救助30多人,12日当天竟然没有人到救助站寻求帮助。不独哈尔滨如此,据《大河报》8月11日报道,郑州市救助站“开业”10天,救助了50人,其中47人是一时遇到困难的群众,只有3人是流浪的儿童。 救助站“无人可救”,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想当初救助站成立的时候,政府投资对原有收容站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了很多富于人性化的救助设施,这当然要花不少钱;现在,因为“无人可救”,救助站的人员便无事可做,也造成人力闲置。以哈尔滨市救助站为例,该站有职工100多人,可以容纳200人同时接受救助,但现在100多人每天应付三四个人求助者,远远没有达到当初的“设计要求”。 救助站“无人可救”,并不能说明城市没有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之所以没有被救助,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不想被救助,二是他们不知道到那里求助。 有没有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当然有。《大河报》的报道说,8月2日,救助站接到电话反映在某家属院外有个流浪女,“然而,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向她说明救助政策时,她死活不愿意上车,救助车只好空车返回”。尽管救助站无功而返,但在我看来,这不是坏事,因为,虽然救助站热心助人,但流浪乞讨人员也有流浪乞讨的自由,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强制、来去自由”正是设立救助站的一个原则。 因为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而导致救助站暂时“无人可救”,这不是坏消息,这与过去强制收容时人满为患的热闹景象相比,恰恰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社会的文明。 还有第二种原因,就是流浪乞讨人员不知道该到哪里求助。尽管收容变救助在社会上早已经不是新闻,但我们知道,流浪乞讨人员长期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生计迫使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信息传播途径了解有关救助政策的变化,他们不知道救助的大门早已在敞开等待着。一个从四川到山东探亲的老人因为迷路在郑州火车站流浪了近一个月才被发现送到了救助站,而救助站一个电话就帮助他找到了一直在寻找他的家人(据大河报报道)。 信息传播的中断导致需要救助的人无法得到救助,是救助工作初期必须下功夫解决的问题。《救助管理条例》规定公安等部门有引导被救助者的义务,那么就要切实负起责来。另外,普通公民也可以向流浪乞讨人员讲解政策,并通过电话报告等手段把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引导到救助站里去。 一个好政策的颁布与得到贯彻实施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全社会都要付出努力,施以爱心,使救助站“无人可救”的局面尽快打破。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