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蒙古看内蒙古:还草原以本来面目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3日03:34 中国青年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蒋高明
早就听说蒙古有上万只的黄羊群,最近到蒙古开会,看了他们的草原,始信这是真的。
在7天的蒙古之行中,我们发现蒙古与内蒙古在草原利用和管理上有3个明显区别:
第一,蒙古国的草原没有一根围栏,土地依然国有,没有分给牧民。联成大片的草原以传统游牧为主,基本没有退化,保留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牧民住蒙古包,身着蒙古服装。而内蒙古的草原实行土地承包20多年,大量的天然树木被砍伐来建立围栏,见不到大面积连续的草原。围栏使牲口在固定的地方啃食,加速了草原退化,定居更加剧了这种退化;围栏使游牧的路线被切断;围栏还隔离了牧民间的天然联系。甚至亲兄弟也会因牲口误入对方草地引起口角、斗殴。许多牧民要用收入的一半来建围栏,还要花维护的费用。
第二,蒙古国的草原上没有人植树。这个发现让我震动不小,他们为什么不建立防护林来阻挡沙尘暴呢?为什么不建立所谓的绿色通道呢?我向蒙方专家提出这个问题。回答是:首先树不能在这儿生长,即使能生长也与自然景观不协调。这种自然观是发自内心的。对照我们,与其说是在草原上造林,还不如说是“糟蹋钱”。我们年年造林,树木年年死去。原来天然分布的沙地榆被砍伐,同时在种可怜的杨树苗。这些树即使长大,也不能阻挡沙尘暴,反而破坏了草地天然的生态景观。
第三,蒙古国的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动物多。野生动物大量繁殖得益于蒙古国自然保护意识和法律的强化。蒙古的保护区有三种:严格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项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严格的保护区占半数。首都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近80%的人口,这样,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就大大减少了。蒙古草原上能经常看到野马、野骆驼、黄羊、鹰等野生动物。俄罗斯动物专家雷莫诺夫将整个蒙古国比喻为天然的野生动物园。
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举世闻名,蒙古国也正在走“自然保护、生态强国”的路。在我们下榻的胡斯坦国家公园,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游客和志愿者很多,他们被这里的野生动物和传统文化所吸引,慕名前来。一个小小的国家公园(蒙古包),每年有近百万美元的收入。
其实,我们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自然景观甚至强于蒙古国的一些著名旅游点,而我们的经营管理却有重大问题:浑善达克不幸变成了国家要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所谓“生态治理”的沙尘源。如果拿这些钱的10%来发展高档次的生态旅游,浑善达克的生态恢复一定会快得多,那里将变成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自然与传统文化旅游胜地。
我们呼吁,中国的草原尽快拆除那些围栏;停止在草原上人工造林,已经造的林让大自然自行淘汰;重保护轻建设,解放自然力;让野生动物尽快回到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国家的投资向社区和小城镇倾斜。这样,既保护(不是建设)了北方的生态屏障,又带动了草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恢复和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