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乡武装部长帮扶三个经济落后村的故事
2002年7月5日18:40 新华网
|
新华社济南7月5日电(记者 张玉清 通讯员 陈福林 李长博)
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地处鲁北平原的盐碱滩上,曾是全省有名的经济落后乡,其中又数后挂、崔东、大王这三个村的“知名度”最高。1998年春,车镇乡武装部决心为党委政府分忧。部长孟德芳,副部长崔延香、于大轩,先后进驻这三个后进村,打响了帮扶攻坚战。
(一)
“四个支委三颗牙”,说的就是大王村领导班子。村“两委”年龄老化,工作软弱,几乎无力“守摊”。村账混乱,宅基滥占,斗殴不断,群众怨言满腹。
孟德芳的帮扶点就是这个村。号准了大王贫穷混乱的“脉搏”后,他决心对原班子“换血”。村里8名党员几乎人人都当过书记,谁是合适人选?通过“明察暗访”,他瞅准了一个好苗子。这人叫王金峰,退伍军人,有头脑、有闯劲、威信高。孟德芳决定推着他担任村支部书记。可王金峰平时搞运输、开着小卖部,不愿干。孟部长一有空就去找他。王金峰终于被孟德芳的诚心打动,经乡党委任命挑起了支书的担子,并主持选举了新的村委班子。
上任后,新班子首先对村里一些“陈年老账”进行处理。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某些人的“痛处”,他们公开与新班子对着干。这边大喇叭刚响,那边就有人掐线、断电,甚至连扩音器都给砸了。孟德芳得知情况,一拳捶到桌子上:“没王法了,这股邪气压不住,谁干都不行!”他对王金峰说:“你工作该咋干咋干,我给你撑腰”。几名滋事者被严肃处理,邪气很快得到了遏制。清理了“糊涂账”、清除了“烂宅基”,制定了村规民约,新班子很快赢得了民心。有了好班子,不愁没有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全村养鸡户20多个,鸡存栏3万只;一半的农户搞渔网加工,产品销往东南沿海地区;新发展冬枣、小枣密植园370亩。大王村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
崔东,也是以“乱”闻名。村务废弛、账目不清、河工拒出、税费抗缴。短短5年时间里,村班子走马灯似地换了四茬。2000年初彻底瘫痪,成了乡党委的一块“心病”。在这种情况下,副部长崔延香主动请缨回村任书记。
“放着好好的乡官不做,偏回来趟这浑水,他八成是犯神经了。”村里人私下嘀咕。
曾干过支书的本家叔叔也劝他:“延香啊,几届班子都干不好,你就有天大的本事?咱别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说干就干,九头牛也拉不回,崔延香就这么个脾气。他横下一条心:就是脱几层皮,也要把这“烂摊子”治过来。村子不治,决不收兵——他向乡党委立下了“军令状”。
进村后,崔延香物色了5个致富能人,组成“临时班子”,走出了治村的第一步棋。而后,他顶住重重压力,利用3个月的时间,一分不落地完成了拖欠3年之久的46万元提留、河工款和车船使用税。他的敢于碰硬,惹恼了个别人。2001年正月十二,趁崔延香家中无人,几名地痞砸烂门锁,把一堆柴草抱到床上,放了“黑火”。望着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家,妻子泣不成声:“原来你在村里人缘多好,现在看看!到明天我和你去找乡长,你还干这个书记,我就和你离婚!”
崔延香没有在恶势力面前弯腰,也没有被妻子的眼泪动摇。他不信这个邪,依然穿梭于300多座农家小院,拉家常,谈政策,讲法规。群众和干部的心近了,工作也越来越顺。
村子稳定下来后,崔延香又带着大家修桥、铺路,为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苦咸水、“刷街水”的历史,并帮助村民贷款10多万元,在张东路、大济路两侧建起了汽修厂、建材批发、饮食服务等20余家店铺,从业人数达到了150人,人均收入突破了2600元。昔日乡党委的“挂心村”成了“放心村”。
(三)
后挂村一度是省里点名的“重点治理村”。“上访团”接二连三。“上访专业户”苟瑞凤为了15棵枣树,进省城、上北京,走了5年的上访路。打不完的官司告不完的状,群众哪有心思发展生产?久而久之,后挂村陷入了“越乱越上访,越上访越乱”的怪圈。
2001年3月,乡党委指派副部长于大轩到后挂村挂职党支部书记,重点解决上访问题。村民们对“工作组”见多了,对这个“穿军装的”根本“不感冒”,有的甚至躲着他走。为打破僵局,于大轩主动跟村民“拉近乎”,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一个炕头讲笑话、拉家常、听意见。凡是对群众有好处的事,他起早贪黑地去张罗:整修了街道、改造了电网。村里人发现“老于”为人实在,说真话办实事,便都乐意向他掏心窝子,敞开话匣子。听多了,于大轩找到了“焦点”,这就是群众普遍对收费、敛钱“不明不白”心里没底,才“逼”得他们去上头“讨说法”。
于大轩带领几名村干部和水泥、抹黑板,砌起了“村务公开栏”,亮出了村里的“家底”:公共积累多少,尾欠多少,村干部补贴多少……很快,村里成立了理财小组,进一步扩大了公开范围,把群众关注的问题统统上榜公布。公开栏前人头攒动,叫好声不断。“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后挂村民心平了气顺了。 “不能凡事都赖群众,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于大轩主动和“上访专业户”苟瑞凤交上了朋友,成了他家的“常客”,同他坐在炕头上,拉家常、讲道理。同时,他就上访问题寻根溯源,研究解决方法。结合土地二轮延包,对以往的树地纠纷进行了多次调解并确权到户。群众吃上了“定心丸”,苟瑞凤也收回了争了5年的枣树地。群众心头的“疙瘩”一个个解开了,后挂村从此风平浪静。苟老汉这位昔日“老上访”,也施展自己修理农机的“绝活儿”,义务为群众们忙碌着呢。(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